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盐城市日月路小学孙存英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何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千克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无太大联系,然而,若能引导学生去参与购物活动,在购物过程中亲自去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就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知1克、1千克、几十千克的重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申到生活中。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兴味盎然,事半功倍。

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以“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为例,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教师可以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然后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

在创设场景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学习材料,创设场景让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比如在讲解“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谁的面积最大”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利用一次野炊的机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一根长100米的绳子,要他们在地面围一个平面图形作为本小组活动的“大本营”,然后比一比,看哪一组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学生通过分组活动,分别围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再通过讨论、比较、计算,得出结论:当周长一样时,圆形的面积最大。学生的思维就这样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得到了提高。

在真实生活中拓展学生思维广度。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某教师新买了一套房子,笔者让学生给新房地面装修出谋献策,要求既美观又实惠。学生们通过实地测量和市场调研等方式,形成了三种装修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地面全部铺实木地板,显得比较有档次,但价格较贵。第二种方案是选用复合地板,只需一半资金;第三种方案是厨房、餐厅选用地砖,客厅、卧室选用实木地板,既美观又便于搞卫生,价格也比较适中。三种方案各有优点,真正体现了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使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开展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结合实际教学选择活动内容,精心组织活动过程,注重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思维水平,展示个性风采,让学生真正领会数学的作用,学习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