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程:农民眼中的“泥腿子教授”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张洪程:农民眼中的“泥腿子教授”

■本报见习记者 王小亮

张洪程(左一),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

1975年参加工作至今,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洪程的足迹遍布全国水稻生产区10多个省市,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科研绘就了一幅幅田间美景,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心系天下粮仓的责任与担当,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的22个县市几乎同时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田间“天女散花”图:沿袭了千百年的弯腰插秧劳作被一项新型抛秧技术所代替,农民结束了长期以来弯腰栽秧的历史,劳动生产率也大幅提高。这一新型技术的集大成者,就是张洪程。这项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国推广应用逾亿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86年,张洪程又牵头建立“新型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组。该课题组率先建立以少耕为主体、少免交替、定期耕翻的轮耕新体制,创建了简化、省力、节能、高产、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1992年,该成果已在苏、皖、沪、浙、赣推广6600多万亩,亩节工22.5%,亩增产12.7%,增粮35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30多亿元。1993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至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张洪程提出“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模式,在姜堰、兴化先后创造了稻麦两熟制水稻亩产903公斤、937公斤的超高产纪录,在全省多地连续实现亩产800公斤以上纪录。此项技术被确定为全国水稻生产主推技术,在全国20多个省市示范推广。仅2008年至2010年,苏、皖、赣、黔、滇、渝累计推广9918万亩,增产640万吨,增效160多亿元。2011年,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2004年起,张洪程带领团队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组成攻关组,历经11年研究,创立了适应多熟制地区的毯苗、钵苗机插高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新体系。项目成果“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1的365次方=37.78,而0.99的365次方=0.0255,”每年新生入学,张洪程都要为他们演算这个算式,“这是每天努力一点和每天偷懒一点的区别。”他勉励学生,既然立志学农,就要全身心投入,全天候付出。多年来,张洪程把实验室与校外基地研究、示范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培养了10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每年都安排学生轮流在苏、皖、赣等基地蹲点,师生协同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大地上。他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