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从“融”而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努力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依托多种方式为特殊儿童带来“生命之光”——

送教上门从“融”而行

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努力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依托多种方式为特殊儿童带来“生命之光”——

■本报见习记者汤文清

盯着平板电脑,专注地听着远程课程。滚屏翻页时,用舌头轻舔,而非手指滑动……前不久,南通市通州区13岁少年王博文的故事在全网“刷屏”。先天患有脑瘫的他,四肢和部分身躯几乎无法活动,“舔屏”学习成为每天的必修课。

2016年,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排查到龄未上学孩童时,发现了8岁的王博文,并当即决定为他送教上门。5年来,王博文从失学儿童,变成接受送教上门学习的学生;从远程连入特校同步课堂的班级成员,变成现远程进入学区学校的“普通”学生。自信阳光的王博文,成为通州区送教上门的缩影和形象代言人。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特殊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是优质的基础教育。”通州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丁华说,近年来,通州区在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努力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依托送教上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推动融合教育等方式,让特殊儿童看得见曙光、摸得着未来。

全面送教上门,行走之光照亮未来

“你们是谁?来这儿干嘛?是不是骗子?”通州区特教学校校长陆灵俊万万没有想到,在上门排查特殊儿童的第一周,就被小华(化名)的父母拒之门外。5年前的“闭门羹”,陆灵俊记忆犹新。

“后来,我们带了区教育局证明和介绍信,又请派出所民警带路,家长终于相信我们不是骗子。”陆灵俊说,“敲开”特殊儿童家长心扉的过程颇费功夫,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老师与家长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近。“送教过一次,家长和孩子就给老师发微信:‘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再来?’”

2016年,通州区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同年,在通州区教育体育局和残联的支持下,通州区特教学校发动全校教师摸排全区特殊儿童。陆灵俊说,名单上的孩子从30余个,慢慢变成五十几、七十几和九十几,2019年达到110个。

“送教上门是保障不能到校就读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从等孩子来报名,到走进家庭摸排,教育部门和学校经历了工作方式的翻转。”通州区教体局办公室工作人员于其勇介绍说,重残儿童义务教育是各级教育部门资源布局、师资配备、经费保障、课程实施等政策的关注点,同时受限于各种因素,也是特殊教育难点。为此,通州区通过大数据+入户摸排,集教育、残联、卫生、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不让一个重残孩子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

全面排查,才能全面送教。2016年9月,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立“行走之光”送教团队。“队伍以特教教师为主,但特教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较大的送教需求。”陆灵俊说。为了就近送教,提高送教频次,通州区教育局推行“普特融合”模式,由残疾学生户籍所在地普通学校参与送教,普校教师参与其中。

该模式极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益。5年来,在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经费保障到位的前提下,通州特教团队先后为200多户家庭建档立卡,为100多名学生送教上门,为300多位家长提供康教指导。

全面推进融合,从需求出发定制课程

2020年12月1日下午,南通市理治小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入班仪式。在接受5年的送教上门后,王博文通过远程同步视频的方式,成为该校三年级的一员,实现了和普校同伴一起学习的愿望。

“送教上门是安置特殊儿童的重要方式,但更多的特殊儿童还是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接受教育。”于其勇说。对此,通州区从2016年起着力在普通学校中推进融合教育。4年来,全区投入近千万元,在15个镇街建立46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各学段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共享信息资源、相互协同配合,形成幼小衔接、小初衔接、中职衔接的“教育链”。

记者采访了解到,通州区教体局联合多个部门,建立一系列融合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在入学评估与转介安置上,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为每一位特殊儿童实施科学评估、精准安置、即时转衔。为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建立融合教育服务清单制度,明确承诺特殊儿童享有的经费、师资、课程等特殊服务。此外,该区出台《普通中小学附设特教班办学标准》《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装备动态调整办法》,积极帮助普通学校解决特教班师资、办学条件等问题。

大力推进融合教育,让通州很多特殊孩子体验到幸福的校园生活。该区东社学校四年级学生小雨(化名)原本性格内向,无法完成5以内加减法运算,患有特殊运算能力障碍。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指导下,学校为小雨制订了融合教育方案:成立班级互助小组,集结5名助学小伙伴帮她解决学习困难;降低学习要求,每天上午小雨随班学习国家规定课程,下午教师在融合资源教室为其补习或开展个别化课程。现在,小雨脸上笑容变多了,“很多同学帮助我,和我一起玩。”

该校有4名特殊孩子。“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个别化的课程,比如口语交际、美术、绘画等,让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得到适合的教育。”东社学校校长季晓松说。

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康复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满足每一名特殊孩子的成长需求。”截至目前,该校已有200多位学生实现自主就业。

“提升师资的个别化教育素养,是特殊教育的核心,也是特殊儿童发展的保障。”陆灵俊介绍说,该校将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相结合、康复训练与社会适应相结合,积极发挥个别化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

“让融合教育的孩子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班级学习同样的内容,需要提高教师的个别化教育能力,让教育目标具体、可操作、可检验。”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员陈青云表示。对此,通州区制订《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个别化教育制度》,从组建IEP团队到建立学生档案、召开IEP会议、实施个别化教育、IEP实施效果评估与修正,规范个别化教育流程、严格落实特殊教育资格准入制度、单独配备2名专职特教巡回指导教师,每年组织普校校长、教师开展融合教育主题和专项培训。

融合教育促进师生共成长。据介绍,2020年在省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通州区两名青年教师双双获得省一等奖,一名学科带头人获评全国“特教园丁奖”。

“要把融合教育场景送到每一位校长眼前,把融合教育理念种到每一位教师心中。”丁华说,特殊教育充分彰显了城市文明程度和民生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通州教育人将努力为特殊孩子提供更公平更有质量的特殊教育,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