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朝天乐”班的共读中华书香“梦”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小学 胡艳
戏曲是我所带领的“朝天乐”班的班级特色,在新教育“我就是课程”理念的支撑下,它不断地丰盈、发展着,由特色变成了底色。在这一底色的衬托下,我们开展了传统文化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的古典名著阅读课程——阅读中华文化的书香“梦”。
第一回
读名著识“红楼”中人巧用平台网课共读
“朝天乐”班五年级时,我从戏曲学习出发,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选择一本古典名著,作为班级整本书共读项目。我选择的是《红楼梦》。
初听到设想的人都很诧异: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怎么可能读得懂《红楼梦》?首先,四大名著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内容,由单篇课文延伸到整本书阅读上,是对深度阅读的一种探索。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引用的例句大多出自《红楼梦》,说明熟读《红楼梦》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帮助。作家白先勇初读《红楼梦》也是在五年级前后,与经典的相遇,没有太早,只有相见恨晚。
在做出共读计划后,我把统一购买的《红楼梦》原著发给学生,准备在新学期正式开启《红楼梦》阅读盛宴。没想到,因疫情影响学生迟迟无法返校,于是,《红楼梦》网课上线了。每天下午第三节课,便成了我们的整本书阅读时间。
阅读方式先以老师范读加讲解为主,我们从主要人物关系入手,将原文拆开揉碎讲解。到第五回,学生开始对“红书”语言熟悉了,朗读便交给学生,每天由一名学生读原文,老师配合讲解。
第二回
诗词录制家校合作“红学”挑战语数结合
除了集体阅读,我们还开展了几项活动。
一是录制诵读视频。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自选角色,分工朗读,制作《红楼春趣》微课,不仅用于自己学习,还提供给其他班级。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录制第五回“太虚幻境”,从学生到家长,再到数学老师和班主任纷纷献声,阅读视频长达半个多小时。此后,“红楼”诵读逐渐成为一项自主选择的阅读活动。
第二个活动是“红学”测试,我们准备了“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你认为谁是大观园中最待不住的人?”这类脑洞大开的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道出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也检测阅读成果。
第三回
制作微课走出校园书写红楼返归书中
到了暑假,网络阅读继续开展,每周一、周五晚上我带领学生共读《红楼梦》,最多时有35个学生同时在线参与。
我们将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相结合,布置了两项写作任务:“同是红楼梦中人”——以《红楼梦》的写人方法写身边的同学;“同写红楼梦中人”——写你对“红楼人物”的看法。暑假归来,我们也收获了满满的习作成果。
第四回
庆元旦群童占花名飞雪日同诵即景句
晨诵时背《红楼梦》诗词,午读时老师指导阅读重点,课间自由阅读……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学生们的生活都与“红楼”产生了交集。
2021年元旦,我们效仿“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以抽花名签的形式互出红楼考题、背诵红楼诗词、演唱红楼歌曲,在“红楼”氛围中迎接新年。
一天早晨窗外下雪了,我带领学生先到平台赏雪,再回教室朗读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窗外雨雪霏霏,室内书声琅琅,在适合的天气里读书,真是“红楼阅读”最好的“打开方式”。
第五回
寒假题单引领自读自出题单大开脑洞
到了六年级,我们将独立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2021年的寒假,我出题单,带领25名学生开启寒假阅读。题单设计上,除了基础的知识性问题外还设置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古人与我们之间的时空屏障是可以打破的。跨过了这道屏障,阅读的乐趣便彰显出来。
到了小学最后一学期,《红楼梦》阅读成了每周的固定课程。在习惯自读后,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故事情节、人物特点等角度出一些基本的阅读题。也有学生出了跨学科类的创意型题目,将其他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引进“红楼”的框架之中。
我们也穿插了不少有意思的活动,如“红楼朋友圈”就是受网上一个帖子的启发,由学生选一个人物,根据一件事发一条朋友圈。我们还建立“十二金钗群”“大观园群”“诗社群”,并将当回的重要内容以一句话概括出来,制作“红楼热搜榜”……在趣味横生的活动中,我们考察了学生对主要事件、人物关系与人物语言的综合运用。
共读《红楼梦》的一年多时间,会留给他们怎样的记忆呢?这一定不会是他们唯一一次读《红楼梦》,但这一次留给他们的烙印却是不可磨灭的。
这是属于我们“朝天乐”班阅读中国传统的书香“梦”,这个小小的“梦”印证着新教育的重要主张: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阅读的初心不为多么明显的收获,也不为追求功利性的奇迹,行动本身就是收获,能善始善终坚持做好一件事就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