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幸福教育”的模样
■冯长宏
有一次参加园长教研活动,研讨主题是:幼儿园需要要求孩子每天定量饮水吗?园长们议论纷纷,有的说需要,孩子长身体需要水分,幼儿园应该有要求;有的说不需要,想不想喝水,孩子自己知道,提供饮用水就行,喝不喝是他自己的事。这时候有位园长站起来语气坚定地说:“每天一定要提醒孩子喝水!”接着,她说明了原因——有的家长回家会查看孩子的尿液,如果是黄色的,说明孩子没喝好水,他们会来幼儿园理论;如果是无色透明的,说明幼儿园把孩子照顾得很好,他们才会满意。
“幸福教育”注重细节,如何让孩子饮水才是幸福的?这个问题有趣而又发人深省。
首先,教育需合乎人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3-5岁的孩子每天需要饮用1000-1500毫升白开水,但具体到每一个孩子,每个人的需求并不一样,有人想喝,有人不想喝,有人想多喝,有人想少喝。喝水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需不需要喝水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能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而逼迫孩子喝水。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是人学,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康德说:“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所以,人性是教育的前提和起点,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教育需要契合人的存在、人的需求、人的可能性、人的多样性,这是当下教育最值得反思的课题。
其次,教育需合乎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以后,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社会化。《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为了儿童身体健康,为了合乎社会规范,让孩子喝水,需要有“社会要求”。比如:儿童每天的饮水量是多少?饮水需要形成什么样的卫生习惯和礼仪习惯?幼儿园需要提供什么样的饮水条件?如何安排孩子饮水的时间?如何创设孩子饮水的空间和机会?等等。
再次,教育需合乎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根据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及相关研究,“培养幸福的人”可以围绕六大要素建构: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和积极成就。积极自我是培养儿童充分的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是调动儿童良好情绪并培养觉察和管理情绪的能力,积极投入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兴趣与期待,积极关系是发展儿童良好的适应能力,积极意义是帮助儿童发现内在价值、强化奉献精神,积极成就是发掘学生个体潜力,激发学生梦想。那么如何用幸福的方法引导孩子饮水呢?我们可以这样做:相信孩子能照顾好自己的生理需求;传授饮水的相关知识;引导儿童养成相关的卫生习惯,学会饮水礼仪;树立榜样,悉心指导;在合适的地方放置饮水设备,方便儿童饮用;建立日常惯例,安排相对固定的时间或机会;采用鼓励的方法,而不是指责、惩罚;培养教师的爱心,采取关爱的态度;引导孩子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一起制定规则,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等等。
综上,“幸福教育”是在寻求一种合乎教育性的人性与社会性的平衡,是对教育最本质的探索,是对教育最高目的的追求。
(作者系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兼邗江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