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阅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这样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阅读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曾宝俊

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科普类读物比较排斥,觉得这类书很难读懂。其实,科学阅读是通过阅历百科、浏览千文获取科学事实建构知识的有效途径,是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获取研究证据的有效方法,是在教师引导和支持下开展科学学习的重要能力。让我们来看一节这样的科学阅读课。

这一节课,我带领孩子们读的是《来喝水吧》,作者是澳大利亚绘本作家葛瑞米.贝斯。它既是数数书和解谜书,又是故事书和美术书,还是环保书。课上,我把这本绘本拆分成10张卡片,打乱顺序发放给学生,让大家大开脑洞,去寻找卡片中的逻辑,然后为卡片排序,并说说其中的原因。经过一番探究,有的发现了水洼的大小,有的发现了动物数量和大小的变化——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分析。

接着,我设计了一张学习单——阅读地图。我让孩子们任选文字、动物、地点3个方面开展研究,可以画图,也可以写字。我给每组同学提供了3种工具:一本书,一张研究报告单,还有一份资料。根据报告单的提示,小组同学研究记录。这再一次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搜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时你会发现,孩子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们会发现语言的艺术,感受到每种动物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看到了动物们生存地点的不同,并能将它们送回到自己的“家园”,他们还读出了动物们生存的现状,呼吁大家要保护我们的地球……这都是孩子们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一节绘本课,孩子们学会了多角度观察,学会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并形成生态系统的理论。

如果将科学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相比,你会发现科学教材图多字少,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貌似简单的背后其实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科学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学会方法,读懂科学资料与信息。

这一类的科学阅读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明确课内知识。如学习《骨骼》时需要阅读人体骨骼图片,了解人体骨骼的相应知识,数量名称等。二是学会科学方法。如通过组织阅读伽利略研究摆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报告单这类科学文本的特点。三是启发科学思维,如在学习《生物进化》时,阅读“孔雀尾巴引起的争论”与“澄江生命大爆炸”,了解进化论经历的质疑等。

此外,我们要在做好教材阅读的基础上,围绕教学主题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阅读,通过课后阅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实现科学课堂和生活世界的紧密结合,提高科学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与语文教师相比,科学教师由于执教的班级多,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份适合的书单。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根据《科学》教材涉及的总体内容,按照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和科学与技术等七个大类进行书目的精选。

选书时,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图文并茂。书籍的视觉美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插图精美、文质兼优的书籍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是浅显易懂。小学生科学背景知识单薄,教师荐读的图书内容一定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我们为此做了图书分级。三是趣味性强。要以新颖活泼、好玩易懂的形式,带领小学生进入浩瀚的科学领域。

如何提高儿童阅读的实效性?教师首先要成为科学阅读的忠实践行者,通过阅读尽快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与科学事件等,并与教材知识融会贯通。然后,以科学课堂为载体,把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自觉阅读的需要。总之,科学教师要用自身渊博的知识来吸引学生,不断鼓励学生开展阅读。

我们还以班级为基地,举办了科普图书漂流活动。我们建立了班级科普图书漂流和定期更新制度,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科普图书拿出来,与同学传阅,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小学生好奇心强,但意志力也很薄弱,经常虎头蛇尾。这就需要科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展示平台来调动学生科学阅读的意愿。比如,利用课堂举办科技新闻发布、科学故事演讲比赛、科普知识竞赛和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阅读成果带来的喜悦。

当然,单靠每周两节课的科学学习,学生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只有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拓展性阅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才能加深与拓展儿童对科学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真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其终身学习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