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种一粒种子,守一园书香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四小学田东英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就有了岁月;童年遇见了书籍,就有了一场经由优美抵达崇高的旅程……
我们的故事从这盏灯说起。
一盏灯,点亮阅读人生
每年的9月1日,我们都会为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举行寓意深远的点灯仪式。校长点亮象征智慧的阅读之灯,班主任老师将孩子们手中的蜡烛灯一一点亮。上学的第一天,一手擎烛光,一手牵着爸妈,这画面将成为永恒的记忆,为小学生活写下浪漫而隽永的第一行。
四小娃的第一本书从绘本开始。开学前,家长志愿者为每个孩子准备好7本图画书,每天一本。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班级文化设计别具一格的图书袋。每周一,孩子们都会按序号交换书袋,此后的时光里,每一个夜晚,孩子们都会枕着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入梦。这暖暖的夜读,源自我们对家长的引领。朱永新教授曾经说,“陪伴、阅读、习惯”这三者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家庭教育是书香童年的原动力。很快,孩子们就喜欢并习惯用故事和画笔讲述生活、想法和情感。
随着课程的深耕,项目组不断丰富读写绘课程的内涵与外延。邹炎老师的英文绘本课独树一帜,姬丽老师将绘本植入心理课堂。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读写绘项目组打破学科边界,搭建起一座多学科整合的读写绘“立交桥”。
一节课,共建语言密码
新教育倡导用仪式唤醒生命,我们的仪式课程往往选择用书香作为底色。六年级毕业仪式有个好听的名字——“萨哈拉之夜”。这个名字正是来自那本有趣的童书《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不用刻意解读,每个四小孩子都懂得这是母校的叮咛:做一个特别的萨哈拉吧!拥有梦想的力量,成为美好事物的中心。
这样的语言,正是我们所有新教育人熟知的语言密码。这样的密码源自我们共读、共写、共同的生活。
朱永新教授说:“要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他最适合的书。”在研究借鉴新教育研究院“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的基础上,四小共读项目组利用坐标图法,几经修订,确定了四小学生必读书单。按照书单,学校图书室将每本书配足60册,保证一个班级的共读。除了学校图书馆外,班级读书架、校园读书角、“超星”电子阅读机、每学年的图书跳蚤市场……都让书籍变得触手可及。
每天中午30分钟常态共读,每月共读1本必读书目,导读课、推进课、主题探讨课的“共读课程三部曲”有序推进……全方位阅读生态的营造为我们带来了幸福而完整的阅读生活。
我们喜欢把主题探讨课比喻成一团篝火。这篝火就是书中蕴含的真理和光。读《绿野仙踪》,就要理解带上稻草人、铁皮人、狮子,就是带上智慧、爱和勇气;读《西游记》,就要努力探寻孙悟空的成长轨迹,树立一个完美的成长榜样。这样的主题探讨课不是对故事的简单重复,而是在阅读中看见更真实的世界和更丰富的自己。
一首诗、一部剧,与美好共舞
四小的早晨是从问安诗开始的。不学诗,无以言。一首首经典诗歌点亮孩子生命的黎明。从金子美铃到谢尔大叔,从儿歌童谣到论语诗经,10多年的深耕与滋养,诗歌已经成为四小最鲜明的文化烙印。不论是大型庆典、交流活动还是校本课程,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记得沈阳军区雷锋班第23任班长薛步瑞曾来到四小三年级(2)班,孩子们用他们最喜欢的一首小诗欢迎薛叔叔的到来。在没有任何彩排的情况下,诗歌的韵律就那样自然、和谐地产生了。一名军人和52个“小不点”的声音默契地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共振。
如果说童话是一首至纯至真的诗,童话剧就像一张网,汇聚热忱,共创美好。童话剧课程是共读课程的深化和共读内涵的表达。我们动员师生、家长一起,在大阅读背景下,通过精彩的表演让一间间教室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尾声
四小结缘新教育12年,是幸运更是幸福。它就像头顶上夜空的月亮,或许并不耀眼,却让旅途光明。生命赋予了每个孩子一种可以抵达卓越的潜能,这一潜能最终能否转化为花朵与果实,关键在于对岁月的坚守。让我们在坚守中获取力量吧,愿我们拥有三藏般的理想与原则,悟空般的神通与斗志,八戒般的乐观与随和,甚至白龙马般的无言与负重,成为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