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人生美化,人心净化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 陈铁梅
我们东洲国际学校师生有一个共识:“最美的学校是图书馆的模样,最美的姿态是读书的背影。”我们将图书馆的书搬到了走廊里,将阅览室的杂志移到了楼道里,开放书吧让图书漂流成为现实,让阅读随时发生,用文字滋养灵魂,用阅读成就信仰。
缘起:艺术阅读,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启动艺术阅读纯属偶然。2016年9月开始,学生会成员为开放书吧挑选杂志,我们发现,159种杂志中,艺术类占了21%,开放书吧上艺术类杂志也被翻阅得最多。图书管理员常常被孩子们追着问:“《世界遗产》杂志什么时候到呀?”“《美术大观》有吗?”这说明什么?我认为孩子们喜欢“读图学习”,他们通过艺术阅读了解古今中外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以此贯通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感知自然生活的丰富与美好,继而敦促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富足、信念端正等心灵正朝向的形成。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诗集《孩子们的诗》,而这首,我特别喜欢:
灯,
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
小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寥寥数语,描述了一个既写实又浪漫的世界。这首诗充满了文化隐喻:阅读就是将人生黑夜烫出一个洞的灯。艺术阅读,一定是那盏最别致的灯。
行动:艺术阅读,一次温暖的裹挟潜行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们相信行动的力量。
调研阅读对象。学生第一,我们向孩子们发出问卷,调研孩子们喜欢读哪些艺术类书籍。
分析阅读内容。教师阅读的厚度影响学生阅读的厚度。哪些艺术书籍非读不可?我们邀请艺术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导师以及艺术爱好者一起列书单。梳理后将之分为五类。
第一类为名作,例如常书鸿、池田大作的《敦煌的光彩》,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名作阅读能让我们拥有最基本的艺术素养,读多了,“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也就培养起来了。
第二类是传记,例如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廖静文的《徐悲鸿传》等,传记让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被“看见”。
第三类是画史,例如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等等,读艺术史就是在读历史绘本。
第四类为美学。例如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等。阅读能让我们明白,只有站在中西方历史发展、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艺术趣味和自然观等角度,才能理解中西方艺术的诸多差异。
对于艺术教师而言,还有第五类:艺术教育。例如丰子恺的《艺术教育》、布约克的《本能的缪斯》等。阅读让老师们找到了教育的方向感、重力感和教育坐标,也让大家看到了自我实践的意义所在。所以“通过阅读,寻找自己,审视社会,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能独处一室而体验世间善恶交战,能生活平顺而照样遍尝人生百味”。
建构阅读框架。经过筛选,我们初步确定了“东洲国际学校师生艺术阅读框架”,每个年级必读书目6本,推荐阅读书目12本,分别从眼、耳、手、身、心、灵6个层面开展视觉艺术阅读、听觉艺术阅读、触觉艺术阅读、身体艺术阅读、艺术思维阅读和综合艺术阅读。事实上,这已经与学校的艺术社团课程勾连成了相辅相成的一体,以此培养核心素养的行动者、关键能力的表达者。
听取学生意见。“以生为本”是学校的行动哲学,我们根据书单购买、发放给孩子们,听取他们的意见。正如我们所愿,孩子们的主体精神发挥了作用。例如针对北宋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这本书,孩子们产生了分歧,梁晓晓同学认为:“都是古文,都是专业名词,太难了。”俞思睿同学则认为:“这是我国古代艺术经典著作,要读的。”我们没有轻易决定,而是放到更多班级集体商议。
反馈形成书目。带着孩子们和老师的研讨成果,我参加了朱永新老师领衔的“学科阅读书目”研制工作,在王庚飞和余国志两位院长的带领下,《中小学艺术阅读书目》教师卷、中学生卷和小学生卷正在形成。
收获:艺术阅读,人生作品的创作之旅
书是心头好,吹罢读书灯,一身满是月。
孩子们用稚嫩的笔描绘着对艺术的理解、对现实的记载、对未来的憧憬,也在阅读后拥有了一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陈老师,我在读《百幅名画欣赏》,读到了你没有写到的内容。”黄苏影同学的追问让我好奇:“你看到了什么?”“我一直在想,顾闳中是如何表现‘夜’的,我终于找到了,就是那支蜡烛,而且是唯一一支蜡烛,这就很有深意了。”我更好奇:“说来听听。”黄苏影不急不慢地说:“我认为有几层意思,一是确实是在表明时间,而且燃烧了一大半,说明已过午夜;二是它位于画面正中央,那是不是中国艺术讲究的‘以一当十’‘计白当黑’呢?三是这支蜡烛有‘言外之意’,燃烧了一半的蜡烛是不是在暗示南唐前途堪忧呢?”事实上,这样的探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内,艺术阅读让人眼界开阔,修为提高,自我丰盈,心境清明旷远。
我一直在想,我们和孩子们在长久的艺术阅读之后,会变成怎样?应该如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假若你看过之后,再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什么才是美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演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黑格尔用《美学》,席勒用《美学书简》,柏拉图用《理想国》,朱光潜用《谈美》,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灵魂的度化,直至今日,还在进行时。
世界莽莽,时间荒荒,幸好有一盏艺术阅读之灯,愿意日夜被点亮,为黑夜烫出了一个特别美的洞来,让“人生美化,人心净化”。灯下,书里,你我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