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 用评价改革书写育人新篇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 用评价改革书写育人新篇

■本报见习记者汤文清

建平西校的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才艺 薛婷彦摄

“如何证明△ACE全等于△BCD?这题看起来好像难以找到头绪,没关系,我们先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开始说起……”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初一(12)班的数学课上,稚气未脱的“小先生”关云宵正站在讲台上讲解一道数学题。40分钟一堂课,关云宵和其他5位“小先生”轮番上场讲解,数学老师孙永香微笑着站在一旁,时不时帮助“小先生”们补充和纠正。

从“解得出”到“讲得出”,从“不敢讲”到“申请讲”,从“一些人讲”到“人人都讲”……多年来,建平西校的“小先生”课堂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自信阳光的少年。

“‘小先生’课堂的成功是我校探索课堂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的一个缩影。”在该校校长赵之浩看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的管理,都不能脱离和超越评价“指挥棒”的制约。而正是该校独具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为学校的课堂改革和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让学分制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青少年走向自我发展之路。”对于当前很多学校以升学成绩来衡量教育质量的评价制度,赵之浩深感忧虑。“这种结果性评价导向制度常常忽视学生的成长过程,造成教育追求的片面性,甚至导致学生人格的不健全。”

对此,建平西校多年前就结合自身“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育人模式,探索建立了一套学分制评价体系。学分设置采取“基础学分+特长学分”定量积分的方式,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及特长方面进行全面考评,确定基础学分的同时,以特长学分衡量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为帮助学生发掘特长,促进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发展,建平西校目前专门开设了90余门选修课供学生挑选。“学生具有在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或突出成绩,就可以在这一方面获取较高学分。而较高的总学分又是各类推优、评选的重要条件,于是学生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学分,就需要在已经定为考评内容的板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发展自己。”赵之浩告诉记者,学分制评价不仅具有导向功能与激励功能,还具有管理功能与制约功能。因为基础学分的取得是学生毕业与升学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参加规定的学习活动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学分制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育人导向的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赵之浩认为,学分制评价是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谐统一的需要,既能引导学生培养作为“社会化”人的知识能力素养,又能鼓励学生发展作为“个性化”人的个性特长。

让评价标准

更切中教育的本质

一个老师教50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是否足够客观到位?评价学生的标准是解对多少题目还是看其课堂参与度?比起一些外部指标,教育的内在实质是否更值得关注?这几个掷地有声的问题,浓缩着赵之浩长久以来对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思考。

在赵之浩看来,教育的任务是发现每个人的价值,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在建平西校的学生眼里,课堂是有趣的、充满吸引力的。在教师眼里,课堂是“有劲”的、让人“出汗”的。每堂课都有出其不意的“十万个为什么”,每天也会有令人激动的教学案例,有时一个拼音、一个释义都会有学生拿出字典据理力争。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老师起到的是参考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为自己的表现打分。”该校初一(12)班班主任李秀芹说,评价标准不应是解对的题目数量,而应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贡献度。李秀芹发现,当对学生进行评价赋权,并且评价标准更倾向于学习过程时,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变得越来越高,表达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除了对“个性”的培养,建平西校对“共性”教育同样重视。该校在原本只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师导学案里添加了一项评价标准——社会目标。以建平西校的60米接力跑教学为例,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社会目标。六年级的社会目标是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七年级的社会目标是让学生懂得欣赏失败,欣赏胜利;八年级的社会目标是教育学生懂得自己为集体贡献了什么,集体又反哺给自己什么;九年级的社会目标则是让学生学会打造一支和谐的团队。

让教育评价

体现更多人性关怀

在近30年的办学历程中,建平西校从教育生态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学生的生命活动,积极探索增值评价,让教育之舟驶向人性海洋,使评价更多地表现出对学生成长的体恤与关怀,用实践写下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答案。

“学生一进校门就是100分的基础分,在读期间,我们根据其行为表现进行加分或者减分。简单来说就是看进步,不搞横向比较,对不同孩子的表现进行科学公正地评价。”赵之浩介绍,目前该校建构了以“课堂生活”“社会生活”“个性特长”为主题的3张评价量表,以对学生预期成绩的增值为教育评价标准,同时配套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成长过程。

赵之浩始终认为,增值评价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师生家长由过去的关注结果到现在的关注过程,让评价的功能不再拘泥于区分等级,回归到促进个体发展,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积极行动。这也与建平西校的办学初衷相吻合——实现每一位学生生命的蓬勃生长。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重申了新时代学校教育与治理中“人”的中心地位,强调了学校是“为学生终身快乐成长奠基”的核心场域,也为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

赵之浩对此充满期待。“当今的基础教育领域开始重视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必然诉求。”赵之浩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需要将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增值等科学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价值和质量取向的转变,推动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

让教育评价体现更多人性关怀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青少年走向自我发展之路。”对于当前很多学校以升学成绩来衡量教育质量的评价制度,赵之浩深感忧虑。“这种结果性评价导向制度常常忽视学生的成长过程,造成教育追求的片面性,甚至导致学生人格的不健全。”

对此,建平西校多年前就结合自身“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育人模式,探索建立了一套学分制评价体系。学分设置采取“基础学分+特长学分”定量积分的方式,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及特长方面进行全面考评,确定基础学分的同时,以特长学分衡量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为帮助学生发掘特长,促进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发展,建平西校目前专门开设了90余门选修课供学生挑选。“学生具有在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或突出成绩,就可以在这一方面获取较高学分。而较高的总学分又是各类推优、评选的重要条件,于是学

一个老师教50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是否足够客观到位?评价学生的标准是解对多少题目还是看其课堂参与度?比起一些外部指标,教育的内在实质是否更值得关注?这几个掷地有声的问题,浓缩着赵之浩长久以来对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思考。

在赵之浩看来,教育的任务是发现每个人的价值,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在建平西校的学生眼里,课堂是有趣的、充满吸引力的。在教师眼里,课堂是“有劲”的、让人“出汗”的。每堂课都有出其不意的“十万个为什么”,每天也会有令人激动的教学案例,有时一个拼音、一个释义都会有学生拿出字典据理力争。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老师起到的是参考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为自己的表现打分。”该校初一(12)班班主任李秀芹说,评价标准不应是解对的题目数量,而应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贡献度。李秀芹发现,当对学生进行评价赋权,并且评价标准更倾向于学习过程时,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变得越来越高,表达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在近30年的办学历程中,建平西校从教育生态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学生的生命活动,积极探索增值评价,让教育之舟驶向人性海洋,使评价更多地表现出对学生成长的体恤与关怀,用实践写下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答案。

“学生一进校门就是100分的基础分,在读期间,我们根据其行为表现进行加分或者减分。简单来说就是看进步,不搞横向比较,对不同孩子的表现进行科学公正地评价。”赵之浩介绍,目前该校建构了以“课堂

生活”“社会生活”“个性特长”为主题的3张评价量表,以对学生预期成绩的增值为教育评价标准,同时配套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成长过程。

赵之浩始终认为,增值评价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师生家长由过去的关注结果到现在的关注过程,让评价的功能不再拘泥于区分等级,回归到促进个体发展,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积极行动。这也与建平西校的办学初衷相吻合——实现每一位学生生命的蓬勃生长。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重申了新时代学校教育与治理中“人”的中心地位,强调了学校是“为学生终身快乐成长奠基”的核心场域,也为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

赵之浩对此充满期待。“当今的基础教育领域开始重视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必然诉求。”赵之浩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需要将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增值等科学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价值和质量取向的转变,推动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