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写作的时间从哪里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教育科研写作的时间从哪里来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杨帆

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支撑。然而,一提起教育科研写作,绝大部分教师的第一感觉就是“教育科研写作很重要,但是太忙了,没有时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的确很重,但是忙于琐务的过程中,如果能做个有心人,科学运用时间,则完全可以在繁忙的工作过程中,实现“工作与教研两不误”。

      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每所学校都会组织或者承担学校、县区、省市等不同层级的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的形式大多是开设同课异构展示课、专家讲座等,其中同课异构针对同一授课内容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能拓展听课教师的思路,开阔听课教师的眼界,引发听课教师的思考。在听课之时,教师就应该追问:这些多样的教学方式,我能不能设计出来?如果让我来教,还能有哪些处理方式?这堂课好在哪里?能给我哪些启迪?这些追问、思考所得,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素材。善于教研的教师,总会利用好这些活动良机,当场或者课后很快就能归纳总结出自己独到的思考,形成教科研成果。

利用课后反思时间。每个教师都要承担课堂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不少课堂因为设计新颖而感到满意,总有不少课堂因为师生充分研讨而生成出课前预设所没有想到的精彩内容。教师凡是遇到这些素材,课后一回到办公室,不管怎样繁忙,一定要抽出几分钟把这些难得的“满意设计”或者“精彩生成”记录下来。如果暂时没有时间,就把这些东西保存起来,作为下次论文写作的素材。如果有时间,则可以进一步对这些“设计”“生成”系列化、延伸化,想一想这些“设计”“生成”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想一想类似的文体教学中以前有没有遇到过同类情况?然后把进一步想到的、探究到的内容进行整合,于是教育科研成果的雏形就形成了。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是每所学校每个学科都要组织的常规教学活动,一般最少每周两节课时间。我每次参加集体备课,一般都要求两节课的备课时间,最少有3位教师对下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说课,拿出纸质的教学案,大家共同针对教学案发表意见和建议。教师“真教研”了,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利用展示教学时间。每个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校内公开课,有时还会参加县级、市级、省级的展示课或者竞赛课等。每遇到这些机会,教师必然会对这些开课高度重视,反复推敲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仔细设想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应对和思考,课后好好整理一下,再深入推敲钻研,正是最好的教科研写作素材。

利用闲暇翻阅时间。每个人不管怎么忙,总会有闲暇翻翻报刊、浏览网页的时间。每当浏览、翻阅的时候,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要及时复制、积累到自己的“教育科研写作文件夹”中。长期积累,形成一个“素材库”,“素材库”的东西越积越多,最后需要写作的时候,很多材料就会“扑面而来”,于是写起来不但快捷,质量也高。比如10多年来,我先后研究了“体悟教学”“文本解读教学”“语用教学”3个领域。平时阅读中,凡是与这3个方面有关的,我都会格外关注。一些新的理论观点、操作方法、成功案例,我都会及时摘录到“素材库”中。“素材库”越积越多,为了便于查找,我又对“素材库”进行整合,比如“文本解读素材库”中,哪些是多元解读成功的案例,哪些是多元解读失败的案例,分类存放,这样一目了然,要用时便能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