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陈芳

1995年,我开始参加教育工作,在农村学校工作18年,后因生态语文项目实验调入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名师、模范教师,值得回忆的故事很多。正如“语文是每个人的语文”一样,每个名师的成长路径也各不相同。就我个人来说,我的成长之道可以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来表达。

“老师,我的孩子眼睛不是很好,排座位时能否考虑前面一些?”“老师,我的孩子的同桌成绩不是很好,可以换个同桌吗?”“老师,我的孩子坐在最后一排,老师能关注到吗?”这些问题,作为班主任肯定都遇到过。调座位,在外人眼中不是什么大事,只有班主任知道这是一个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执教《陋室铭》,

寻梦之舟第一次远航

那是2010年,我作为张家港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选手参加苏州市优质课评比,比赛的课题是《陋室铭》。从备课到试上,从修改到再试上,次数之多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我反复研读课文,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我推敲每一句课堂语言,甚至包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我都想好了有几种可能性。我第一次发现,教师教学用书为什么谦称为“参考用书”,怎样才能展现出语文教师个人的风采。

比赛课堂上,我引领学生玩味铭文的情韵,感受作者“比”字立篇的智慧,从“比兴”起篇,用“对比”展开,最后“类比”卒章,让浓浓的语文味氤氲整个课堂,让学生陶然于语文之美,理解和体会作者的人生况味。

评课专家说,这样的课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古文味、铭文味,走进了作者的人生,读懂了刘禹锡。这样的课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特别的教学设计,背后是文本解读与课堂驾驭能力的突出;优美而磁性的声音、清秀而独运的板书和娓娓道来的讲解,彰显了成熟的语文教师的个性魅力。

我很高兴,我把语文课上成了我喜欢的语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基于学科立场的一次艰难的寻梦,也是一次惬意的远航。

执教《阿里山纪行》,

寻梦之舟在娄水里颠簸

2015年,那次,我跟随生态语文团队到太仓市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我执教的是一篇游记散文《阿里山纪行》,这是一篇体现吴功正生命美学思想的代表作。我想把这篇很美的游记尽可能上得美一点,让课堂成为学生一次美的旅行,我也尽可能做一名出色的导游。课上,学生在我的带领下进展得很顺利,听课教师似乎也很满意。

然而,在课后评议中,我的导师对这堂课做了认真解剖:美则美矣,依旧是闪亮老师的语文课。但凡得意处,几乎都是老师的“自嗨”,学生无法入境,更无获得参与快感。语文老师要忍得了、熬得住,要揣着明白装糊涂;语文课堂,不是为了满足结论和答案,而是面对困惑和问题时,想到组织学生、发动学生。那一刻,我开始反思:究竟怎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之后,我阅读了《名师讲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叶圣陶教育文集》……我以拥抱大海的姿势,拥抱这些知识和学问。渐渐地,我觉得我的语文课少了热闹与喧嚣,多了沉静与思考。

再去太仓,我再次执教《阿里山纪行》。课堂上,台北、阿里山、姊妹潭、原始森林、青苔路、神木无不被学习小组用来命名,所到之处,他们都成了景点,有各自导游陪着读美文、赏风景、品意韵,学生们成了美丽的“阿里山姑娘”,语文学习在《高山青》的旋律中美滋滋地发生着、生长着。

那一次,导师的脸上洋溢着笑意。我知道,经历了娄水的颠簸,我终于把课堂渐渐上成了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孩子们站在了冲浪的潮头。从学科立场、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我有了两次穿越,这种穿越近乎凤凰涅槃。

执教《有创意地表达》,

寻梦之舟在康河里漫溯

语文课难上,作文课更难上,何况《有创意地表达》还是统编初中段新教材中最后一个写作能力点,既是初中写作训练的收官,也是走向高中写作的过渡,初高中写作承前启后的衔接点。作为初中写作的“压轴篇”,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意义亦不言自明。

教材写作知识短文中有如下要点:“有创意地表达,是指表达时有新意、有个性,不落俗套。”如何才能实现呢?要做到“五个新颖”:立意新颖、选材新颖、角度新颖、语言表达新颖、表现形式新颖。在“写作实践”部分,提供了3种不同性质的作文训练任务:创意文章荐评、熟悉话题写出新意、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创意作文。这“五个新颖”和“三项任务”容量相当大,任何一项的落实都不易,更何况还是个“组合拳”。

“语文即成长”,我决定把这个写作能力点的教学视作一个微课程。在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和整理之后,我决定用学生前期写作的作文作为教学起点,用组内教师的下水文和“东渡语文”公众号上的学生作品作为参考资料,用教材中写作知识短文作为写作指导的辅助,用东渡校园的一组风景照、一组生活照激发学生的回忆、联想和想象,以4个写作活动贯穿课堂,以东渡校园为情境,以小组合作学习加展示交流为主要样态,以师生春风化雨般的课堂对话,唤醒学生对生活美的体验、感受、发现,培养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实现了师生的生命在创意写作的课堂里共同成长。

听课教师说,这样的课堂犹如“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坚信,“生活无处不语文”。课比天大,面对的永远是未来。课如春天师似雨,雨润生田万物新。我希望和学生一起做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通过课程建设,推进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推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精神、灵魂的健康发育,让他们沐浴在柔情似水的蔚蓝的大海里,快乐地扬帆,幸福地成长。


(陈芳,全国模范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现任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