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为“野蛮其体魄”开出系统“药方”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然而受多种因素困扰,广大中小幼学生日均户外活动量不足,“小眼镜”“小胖墩”的数量明显上升。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做好体质健康监测等8个方面“开出药方”。
做好监测与干预,
建立闭环管理体系
近日,教育部一份关于115余万名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测复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小学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大学生30.0%。一时间,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忧虑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数据的监测与发布并非目的,而是体质健康工作的“起点”。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一民分析说,教育部长期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从2014年开始,先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方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等配套文件,着重强调各地各校要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推动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提升。
《通知》提出,要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同时要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就是对这一制度体系的再次凝练和明确。
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多地已有类似做法。北京市教委日前颁布《加强中小学体育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要求每年3月底前将上一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向各区通报,并向社会公示;四川省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结果纳入当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贵州省要求建立学生体质监测和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等一系列制度。
江苏在省级层面最早颁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早在2007年就率先开展大学一年级江苏籍新生身体素质测试。每年,我省大中小学学生都会带回家一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上面详尽列出身体质量指数、肺活量等7项指标的测试与评价结果,以及针对测试提出的每日膳食营养与运动项目建议。
经过不断完善,这份薄薄的体质健康报告书已成为我省提升学生体质状况的“指向灯”。“本质上,报告书制度就是一种家校互动的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机制。”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张鲤鲤解读说,每年春季学期开学时,家长将报告书回执送交学校,并视情况提交意见、建议,学校综合相关意见建议后研究改进体育和健康教育工作。
“归根结底,实施监测是为了科学干预。”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储志东表示,随着监测工作的深入,《通知》提出的“闭环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当前第一要务是抓紧反馈、干预和保障机制的建设,力促学校把体育和健康教育“短板”拉长。
抓住评价与考核,
扭转现实困境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是对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长要求。但记者采访发现,学校体育工作在教育系统中处境尴尬,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些学校挤占、挪用体育课的情况依然存在。
为此,《通知》明确,要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
在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聂真新看来,场地、经费、师资一直是制约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但自从“抓住了‘评价’这个牛鼻子,问题得到了改观”。
2019年12月,云南省将中考体育分值提高到100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引起全社会对于中考体育关注的同时,也促进了云南省学校体育资金投入的增加、体育教师队伍的补强和各级政府与教育部门的重视。”聂真新说。
分值本身并非改革的目的。该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徐忠祥曾公开表示:“我们提高中考体育分值的目的,就是要让学校更加重视体育,让家长、社会更加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引导教育回归本位。”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中考的方向,要求要进一步扩大体育的分值和影响力。
在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看来,体育中考分值的增加还远远不够。他认为,当前非应对考试的体育课并不以体质健康为目标,而是为了让学生放松身心、提升学习效率。要让社会真正重视体育运动,应将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将“体育评价”贯彻整个学段。
《通知》明确,要建立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对因病不能参加体育竞赛的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进行评价。
“考项目,还是考体能,人和人的差异性很大。作为高考选拔标准,体育在公平性等方面还没有定论。”中国教育科学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说,从《通知》精神看,总体上体育考核是方向和趋势,可能更注重对日常运动的考查。
注重质量和时间,
聚焦“教会勤练常赛”
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推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已成社会共识,但体质的改善仍需家校合作和全社会的持续投入。
一项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开展的调研显示:中小学生尤其是城市中小学生放学回家之后,89%以上不被允许到户外活动。从下午4点到晚上9点,学生几乎处于“静止”状况。父母不爱运动和部分家庭对孩子饮食的放任,加剧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此次《通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明确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和中小学各学段体育课与体育锻炼时间。同时,提出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通知》的出台恰逢其时。”张一民说,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全国各地各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学校、家庭在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各自的责任,共同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在很多地区,体育家庭作业成了中小学生的最爱,花样翻新的亲子活动也融洽了千万家庭。储志东说,聚焦离不开“教会、勤练、常赛”6个字,其中教会在课堂,常赛在政府、社会和学校,而勤练则离不开家长。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学校与家庭发力、教师与家长参与。”吴键指出,学校是主阵地,体育课的质量要抓好,还必须理顺课内课外的关系,实现体育运动空间与时间的突破,特别是居家锻炼要落在实处,同时对学生的膳食教育也不能放松,教育部门要给予指导。
“通过体育这一载体,让学生动起来、练起来、赛起来,培养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具备杰出的运动能力和精神品质,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储志东说,体质健康工作并不能“立竿见影”,要走得对、走得稳,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