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基因,探索师生生命成长的另一种样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镌刻基因,探索师生生命成长的另一种样态

■曹月红

始创于1914年的常州市荆川小学,以明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抗倭名将唐荆川之名命名,毗邻荆川先生读书处。荆川小学历经百年沧桑,那些无法被时光冲淡的,是精神的凝聚、价值的积淀,荆川先生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始终沉淀在学校发展历史的深处。

随着学校易地新建,百年积淀的荆川魂又有了新的发展沃土。我们紧抓契机,积极探索发展基因,让百年老校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让师生获得更精彩、更充实的生命成长。

动力基因:

贯通古今的文化集成

我校的发展始终秉承百年“担当”校训,在“崇文尚武,自觉担当”的培养目标下,“担当”文化渗透到校园的角角落落,成为师生成长的行为准则、发展的强大动力。

育人定位渗透以始为终的厚朴。传承自百年“荆川精神”,又有以终为始的前瞻:过去、现在、未来具备的核心要义,育人定位凸显了教育本质的回归。“担当”品格的三个维度“厚实自己、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与“勤实学、有自信、乐创造、守诚信、善合作、乐助人、爱家国、知感恩、乐奉献”九个核心要素,其本质是引导荆小的孩子“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成就人的幸福与生活的美好。

育人定位体现系统集成的大育人观。“担当”品格这一顶层设计,真正如“基因”一般全息渗透到了校园场景、课程教学、学生生活等全领域,浑然一体。在“担当”理念的引领下,伦理教养、审美教养和生活实践教养正悄然体现在学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

品格基因:

留下印记的德育实践

学生的生命质量,既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也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我校构建德育“留下印记”的品格基因,秉承“担当”校训,不断提炼“荆川精神”的内涵,以课程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重心,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导学生传承“荆川精神”,扎实培养勇于担当的荆川少年。

构建“养正德育”体系。我们着眼于把“荆川精神”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机结合,构建“养正德育”特色育人体系,提出“养德性,育正心;养习惯,育正行;养责任,育正义”的目标。引领学生养德践行,通过思政课程、阳湖拳、体育课程教学研究,在传统文化习养中育担当;通过多彩养正社团活动、家校社养正服务岗体验、养正校园文化节、七色养正社会基地实践,在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行动自觉,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自觉担当。

开展多元综合评价。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其担当行为主要表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为此,我们积极创新评价体系,利用六色阶梯式的《荆小担当少年成长记》为重要评价载体,依托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品格体验实践活动,记录学生所经历的课程、活动,养成的良好习惯,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日记、岁月年轮和童年记忆。通过《担当家长成长册》给孩子21天好习惯打卡、班级“每月一星”评选、“荆川好少年”评选等评价机制,时刻关注学生细节,及时给予孩子行为评价,以增强孩子的行为动机,提高其担当行为的自觉性。

引擎基因:

互联互动的课程体系

用整体育人的视野建构课程。我们以培育担当少年为育人目标,打破原有课程间的壁垒,有效整合国家课程,开发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以德育主题活动、学科拓展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为基础,形成长短课程相结合的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用学科育人的高度厚植素养。我们实施国家课程与学科相关的拓展,比如语文学科的主题阅读课程的拓展、数学学科的体验性活动课程的拓展、英语学科的绘本阅读课程的拓展、美术学科的水墨画课程的拓展等,厚实学生的担当本领与教师的担当内涵、担当素养。

用身心两健的温度凸显名片。搬入新校以来,体育成了我校的名片。我们利用多方资源盘活了校内外的场地,重点打造篮球、足球等体育特色项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阳湖拳招式的特点,整体架构一到六年级的阳湖拳校本课程内容体系。我们充分整合资源,对大课间进行重新规划,安排跑、跳、投、武术、民间游戏等35项内容,且每班均有一个项目,并定期交换,扎实强健学生体魄。

演进基因:

共生共长的“实学课堂”

我们依托市级基础教育学校品质提升建设项目“中小学范导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聚焦教学关键事件及问题,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范式、学习评价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在日常的研究中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各环节建构了“实学课堂”四要素:真实的问题情境,切实的学习目标,扎实的探究活动,丰实的成果展示。

教师在课堂中能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高观点视角的解读,提出切实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课堂探究活动立足于能有结构地呈现教学内容,挖掘教学现场的学习资源,有序地开展教学。

学生在课堂中能通过问题情境,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建构知识,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思维成果;在探究中能根据切实的学习目标应用有效的学习工具,通过动手操作、学习实验等体验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荆川“实学课堂”新常规,分别从教师及学生层面规范了教与学的实施细则,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让优质教育扎根于课堂。

“实学课堂”的实践研究,为在日常课堂中培育担当少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创造性应用的担当本领。同时,教师的担当内涵、担当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实现了学校课堂转型的变革发展,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成长。

互助基因:

合作共赢的团队成长

针对青年教师占比高达56%的现状,我们扎实探索新教师的培育路径,依托他们的团队成长,切实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假期集训入状态。每年暑期,我们都会为新进教师开展为期一周的岗前集训,从常规篇、礼仪篇、课堂篇、管理篇等角度入手,让新教师从各个方面尽快进入角色,了解日常教育教学的内容、本质,发现自身的不足,运用好假期自我充电,不断提升做好教师的底蕴。

日常培训丰内涵。我们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发动“实学”的力量,在常规调研和推门听课中,鼓励教师取长补短,扎实课堂教学技能。我们每月定期开展以课文朗读、即兴演讲、粉笔字、课件制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竞赛培训;借助校园网创建“青年教师教学论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思考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摸索、思考、积淀教育机智。

专题研训促成长。我们构建生长学术的组织架构,通过与专家结对、领衔项目研究、成立名师工作室、比赛集训团队,精准打造“名优教师”,精心培养“骨干教师”。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训,既带给青年教师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下,教师个人的研究热情不断提高,平时研读理论专著,注重日常教学研究的思考与经验提炼,积极落笔成文。

“五四”练兵强本领。每年五四青年节前后,我们都会组织开展“教学大练兵”活动。大练兵比赛内容与青年教师素养比赛内容同步,涵盖粉笔字、即兴演讲、课文朗读、说课展示、课堂教学5个板块,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全员参与,覆盖全学科,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他们的个人成长助力。

成长巡礼展风采。我们为新教师举办周岁成长礼,在这场典礼上,领导、父母和身边的伙伴共同见证他们的成长历程。得益于学校的平台、团队的协作以及自身的努力,虽是初生牛犊,但新教师不惧挑战,积极参加市、区各级各类活动和教学展示,且赞誉不断,见证着他们的成长迈入“快车道”。

立足学校实际,探索的多元发展基因,镌刻进了每一个荆川师生的内心,其背后渗透的“担当”文化成为所有人的行动准则,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让文化的浸润下,成事成人,享受着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幸福。

(曹月红,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校长,现任常州市荆川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