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徐州市加强高考研究与指导,强化教研引领,激发学校内生动力——
对标“三新”,落实“四行”
■本报见习记者汤文清
“由简单地筛选、整合原文材料,到对材料的结构思路进一步梳理、把握,再到对同一主题两篇文章的综合分析比较,进而探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不久前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推出的“三新四行动”系列微课里,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教师李红云聚焦新高考群文阅读,重点介绍现代文阅读试题变化对教学方式变革的引领。
“系列微课是徐州市‘三新四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市教育局局长石启红介绍说,为应对江苏高考综合改革,2020年徐州市出台《关于全市普通高中开展“三新四行动”的实施意见》。该市教研室和各高中校加强“三新”背景下备考教学的研究和指导,持续开展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读课标”“说教材”“研习题”“做课例”等活动。
据悉,除了微课比赛,徐州市教研室还通过组织命题比赛、试题分析比赛等,强化对普通高中校的教学指导,促进教研组专业化建设,激发教师研究动力,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实践格局。
此外,在落实“三新四行动”过程中,徐州市教研室专门印发2021届高三九门学科备考工作指导意见。“通过深入分析学科存在的问题,教研室为各学科提出全面详细的指导建议。”徐州市教研室主任李秋颖说,指导意见为学校提供应对新高考的抓手,学校还需根据校情学情,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提升办学质量,必须有强烈的发展动机,以教学方式变革为突破口。”李秋颖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徐州市教育局和教研室支持下,徐州一中面对教学改革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学讲”教学模式,办学质量稳步发展。
在高三(20)班化学课上,教师宋志贵鼓励学生们围绕某化合物有机合成的路线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学生们有来有往,互相提问。“不同于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和‘一言堂’,这种‘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学讲’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展开合作和探究,提升了课堂质量。”校长陈青说。
李秋颖介绍,在徐州,像一中这样创新教学模式的学校还有很多。“但仅仅有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不够的。”李秋颖说,要强化教研引领,保障新高考平稳落地,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同样必不可少。
徐州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积极参与“三新四行动”,同时深入分析备考工作指导意见,研制独具特色的“三精”(“精备”“精讲”“精练”)“五限”(“限时讲”“限时练”“限时批”“限时评”“限时补”)。该校教师赵留英认为,教学内容不能仅依靠讲授或讨论,还必须通过练习来巩固与延伸。对此,该校依据练习和考试情况,跟踪学生学习轨迹,聚焦临界生突破问题,形成完备详细的临界生分析记录。
“越接近高考,越是要在备课、课堂、作业反馈上过关,加强精细严实管理。”该校校长俞祝强说,学校坚守让优秀者更优秀的理念,找准每位学生的特需点,实现关心关爱的有效覆盖。
在刚结束的江苏省第三批普通高考教育教学视导中,石启红表示,高考关系千家万户,社会关注度极高,“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质量为主意识,聚力创新,精细管理,向徐州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