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图片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摄影图片

2008年,我研发了立足教材、读写结合的作文课程。2009年,我指导学生将自己写下的文字配上音乐朗诵出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2012年,我尝试引领学生写诗和散文,并配乐朗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那时,我将课程命名为“诗文雅会”,但推行范围仅限我所执教的班级。2017年3月,从江苏海门参加新教育培训回来后,我有了更明晰的文化自觉:我认为学校应该是保存学生青春记忆的温暖所在,留住记忆就是留住文化。于是,我将自己设计的“诗文雅会”课程从班级扩展到校园,连续成功举办了5场全校师生参加的“诗文雅会”课程展示活动。 “诗文雅会”是一门师生共读共写的人文类综合性课程。课程以单元与主题为依托,基本框架是听读赏析诗歌与散文,并进行写作实践,以小组为单位配乐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文并展演。其基本特征是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整合教材,以阅读为基,以写作为根,音乐、舞美为辅,诗意地感怀,诗意地吟咏,诗意地栖居。课程与日常的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与国家课程保持了高度一致,是国家课程的丰富和拓展。课程实施中,能明 显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形成特有的学校文化。在课程实践中,师生关注现实生活,编织共同生活,实现课程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 在我的引领下,有10多位教师、近千名学生参与其中,读写水平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仪式与庆典,学校文化被一次次强化与确认,校园生活与师生生命形成强烈的共鸣,校园成为了美好事物的中心。从2018年4月至今,有50篇学生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发表,20余篇作品获省市级作文比赛大奖。 针对师生在校时间有限的实际,我建立了“诗文雅会”QQ、微信学习群,利用周末和业余时间,一对一指导。2018年7月,《兰州晚报》推出了“诗文雅会”作品专版,这对我和孩子们是一种极大的鼓励。2019、2020年,我又拓展研发了“龛古历史与文化”“从长辈的生命叙事寻找生命原型”课程,总结提炼了本土文化,并成为文化自觉,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学生康玲(化名)在奶奶去世后,伤心万分,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我引导她,在 痛彻的生命体验中,完成生命的自我超越与蜕变,像奶奶一样坚韧地活着,是对故去亲人最好的怀念。我指导她撰写了长达2500字的《秋忆》一文发表于《兰州晚报》,这是该报自创刊以来发表的最长的一篇学生文章。康玲也渐渐走出了低谷,考上了重点高中。 从指导学生写作到作品最终发表,往往历时长达一年之久,期间我为学生反复修改投稿不下6次。学生说:“罗老师真的应该感谢您,当我们已经熄灭了心中火焰时,您还在坚持。”《兰州晚报》社编辑也表扬了这群孩子:“一个小小的乡村学校,竟然有这么多的作品发表,太厉害了!” 4年来,在新教育卓越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诗文雅会”课程已发展成为兰州地区较有影响力的课程,2020年荣获了新教育实验卓越课程提名奖。 文教兴则乡村兴。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乡村民风民俗、历史文化、乡土记忆、生命原型、生命叙事等,提炼整合课程资源,探索跨学科、融合乡土文化的学校人文课程实践路径与策略,实现传承乡土文化、涵养师生人文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