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点亮一盏心灯温暖乡村教育
■湖北省随县教育局原副局长彭静
躬耕教育30多年,我一直在思考乡村教育的出路:城里一个孩子后面站着一排老师(学校老师、培训班老师、父母……),而乡村一群孩子前面往往只站着一位老师(乡村多是一班一老师、没有校外班,父母在外打工……),城乡孩子享受的教育资源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据了解,如今农村孩子上清华北大的比例在逐渐下降。虽然我不是唯分数论者,但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始终是也应该是扛在教育人肩上的两个重大责任。
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带着执着与期待,我们朝着新教育明亮的那方出发了。
遇见美好
那是2011年隆冬的一天,我和县里几位热心教改的校长,驾车向正在召开新教育实验展示会的山西绛县驶去。虽然当天下着鹅毛大雪,寒风刺骨,但我们没有一点儿沮丧,反而精神抖擞,因为我们渴求改变。当天,朱永新教授竟然到晚上11点多还在等待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人。我们汇报了随县教育的情况,表达了对新教育的向往。朱老师耐心地听着,脸上一直挂着慈祥憨厚的笑。随后几天,座谈、互动、观摩,记录、拍照……新教育的“前世今生”、新教育为绛县带来的改变,都被我们一股脑地装进脑海。
随县在当时是全国最年轻的县,1999年底才设立,没有一所城市学校,乡村教育就是随县教育的底色。是什么力量让条件还不如我们的绛县,教师有激情、学校有特色、学生快乐阳光?如何让新教育在随县的大地上扎根?如何用新教育激活一池春水,使随县教育获得长足发展?这些问题让我夜不能寐。
冰封的12月姗姗而来。我沿着厥水河施施而行,河上浣衣的农妇,正在用棒槌砸坚冰,一下又一下,集中于一点,声音在冬天的早晨远远地飘来,“咔嚓——”,冰破了。“咔嚓”声在我耳边不断地回响:想要破冰,必须把力量集中于一点。我的脑海闪现出一道灵光:选择对新教育实验理解深刻、前期有所行动的学校,举行新教育实验开放周,分协作区进行观摩,这或许能成为随县新教育实验的破冰之举。
于是,我们把力量集中到新教育实验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的随县历山和尚市镇等学校,引领和带动其他学校,把新教育实验辐射到全县108所学校,全县整体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就这样,新教育实验的根须慢慢扎进了随县教育的沃土。
建构团队
老话说,独行快,众行远。我们组建了新教育种子团队,建构新教育实验项目共同体,共读共写的教育生活丰盈了我们每一天。有许多优秀的新教育老师,都刻写在我们一起探索乡村新教育的生命记忆里,我永远不会忘记。
全国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王从伦,把“彭局长是我教育生涯的贵人”这句话挂在嘴边上。我知道,新教育实验才是王老师的“贵人”。他53岁时接触新教育实验,在此之前,他以为自己的教育生涯会这样波澜不惊地直到结束。可遇到新教育后,他的人生变得不一样了。他和他的阳光班孩子们每天沐浴着新教育的晨光,阅读、写作,长期坚守,乐此不疲。孩子们快乐幸福地成长,深得家长和社会赞许。他也因此荣获湖北省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他研发的石头拼画课程,把绘画和手工制作融为一体,让乡村小河里的石头拥有了生命,为乡村孩子的艺术教育开创了一条新路。他组建了一个新教育实验 “阳光班”,我被邀请担任每届“阳光班”的名誉班主任,因此我见证了王老师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去为阳光班的孩子们赠书,我们都会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阅读会,孩子们亲切地围上来喊我“彭老师”。那声音很甜很甜,唤起了我30多年投身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不断地发现、点燃和唤醒,组建项目共同体和读书会,使一群人拥有相同的尺码和语言密码,这就是我执着追寻的教育之路。领导和老师们称我为随县新教育“点灯人”,我知道我离这个赞誉还有很大距离。
深度融合
对新教育人来说,新教育实验就是要熬一锅石头汤,把石头熬出味道,需要创造和坚持,更需要融合和协调。我们把县教育局提出的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和课堂改革这“三驾马车”,与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深度融合。我们经常组织召开教育局层面、学校层面新教育实验座谈会、观摩会,因校制宜,以研发卓越课程为支撑,先后建成了农耕文化博物馆、种子馆等一系列乡村元素的场馆,研发出跳绳抖空竹、少儿传统游戏、楹联、树叶贴画等地方特色课程。
在教育教学水平能力综合考核中,随州市初中前十名中随县总能占据七席,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新教育实验取得的成果。媒体对随县教育进行了专访,讲述随县108所学校的新样态。朱永新、李镇西、卢志文等先后多次来到随县指导,鼓励说“随县教育正在为乡村教育发展探路”。
2016年,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随县召开。这是随县教育界第一次承办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会议。此次会议分两大部分,一是新教育实验的集中舞台展示,二是新教育实验学校的现场观摩,全面展示随县新教育实验成果。这次活动很成功,受到一致好评。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强在他的微博上写道:“随县新教育是乡村教育的幸福样态,随县教育人在守望着乡村教育朴素的幸福。”
每次遇到尚市净明学校的校长王云享,他都会提及我送给他的“镇馆之宝”—— 一个开着绿叶黄花的小茶壶。一次,王校长来局开会,一眼相中了我办公桌上的宝贝,向我索要,说是要作为“种子馆”的镇馆之“宝”,我慷慨相送。当然,这不是什么宝贝,只是我突发奇想,在一个陶制的小茶壶中装土种了一粒花生。奇特的是,这颗花生不仅葱翠蓊郁地生长,还开出了抢眼的黄色小花。后来王校长说,每当遇到困难时,他就把这个“宝贝”搬出来告诉老师,种子能创造奇迹,我们也能。一颗花生就这样具备了隐性的审美价值,成了新教育实验中一抹亮眼的新绿。
我庆幸自己遇到了新教育,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砥砺着我,使我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激起力量,奋勇向前,为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点亮一盏心灯,或许光芒微弱,但充满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