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有新意教育了无痕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劳动有新意教育了无痕

■周文斌

孩子们开心地展示着亲手种植、采摘的桃子

陶行知先生说:“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基于儿童成长的需要,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阜师附小”)从劳动认知到劳动体验,再到劳动创新,开发了一套理念前瞻、内涵丰富、机制健全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重视开发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

阜师附小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时代意义,积极建构包括自我劳动、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在内的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劳动课程,让学生真正经历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劳动教育中,学校积极倡导三种劳动表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大力发扬三种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明晰劳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有的人存在固化思维,将劳动看作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这种对劳动认识的“矮化”,导致劳动教育被社会“淡化”,被学校“弱化”,被家庭“软化”,从而在实践中“虚化”。如何改变当前状况?主要应该上好“四堂课”。

学生上好“榜样引领课” 教育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阜师附小通过教师示范带领、家长言传身教、评选身边的“劳动小能手”、请劳模进校园等方式,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家长上好“观念转变课” 家长支持是劳动教育能否得到真正重视的关键。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学生居家劳动调查”、家长会、家长微信工作群等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阜师附小与更多家长达成共识——参与劳动、学会劳动是培养健全人格和基本生存能力所不可或缺的,是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根本——让家长在学生劳动上舍得“放手”,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上手”和“在手”。

教师上好“教育质量课” 教师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文化成绩好就是教育质量高的观念亟须转变。为此,阜师附小主要通过教学评价的转型、文件和理论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实践的强化等,引导老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参与劳动校本课程开发,投身劳动教育实践。

学校上好“发展定位课” 学校应注重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科学规划、专业设计,既要重视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也注重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观念的培养。

构建无处不在的新劳动教育体系

地面布置接地气 在地面环境布置上,阜师附小从小处着手,在细枝末节处下功夫。在学校香港路校区的“至善广场”,二十四节气内容分布其间,与劳动教育紧紧契合,五星和风车组合成新的五星风车造型,寄寓学校“关注每一个、尊重每一个、唤醒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快乐每一个、成就每一个”为使命的“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的教育理念,同时五星还隐含着学校发展秉承着“五育并举”的理念,为孩子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学科教育重融合 对阜师附小的孩子而言,新劳动教育的阵地,不仅在劳作的农场或打扫卫生时的教室,还存在于各学科与新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课堂中。语文课上,《悯农》《乡村四月》《端午粽》等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农家生活,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有更深的认识;数学课上,诸如植树、采购、做衣服、运粮食等题目,无不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珍惜粮食、感恩父母、感谢劳动人民的教育,潜移默化间实现数学与新劳动教育的无缝对接;音乐课上,学生放声高唱《劳动者之歌》《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曲;美术课上,美丽的田野、丰收的场景是学生描摹的内容;道德与法治课上,农民生活状况的变化、农民生活地位的提高等时政信息,让学生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教具学具多样化 教学实践中少不了教具、学具,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部分,教具、学具不应只是简单的模型。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教具、学具,不仅能使各学科教具、学具的种类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而且在动手创造中点亮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农作物种子是课程中的教具,锄头、镰刀、铁锨、洒水壶等各种农具是学生的学具,甚至学校农场里长着的桃子、枇杷、橘子等水果也成了学校劳动课的学习道具。

劳动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阜师附小的学子们在辨农时、识农情、体农趣、解农事、探农科、赞农德的实践中,经历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样的新劳动教育,润物无声,却终生难忘!

(周文斌系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