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书写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编者按
2017年,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加入新教育实验。全县以“营造书香校园”为切入点,根据学校的不同规模,落实“晨诵·午读·暮省”儿童课程,开展缔造完美教室、师生共叙共写、培养卓越口才、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等行动,着力培养种子教师,践行“底线+榜样”的新教育管理法则,使全县师生不断朝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本期教育叙事版刊发该县校长、教师的新教育故事,希望能为新教育实验的区域推进提供借鉴。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教育局马如海张兴良
2017年春天,榆中教育与新教育相遇,新教育为榆中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聆听窗外声音,
推广教育新理念
2017年3月到10月,榆中遴选550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分批次赴江苏海门、河南焦作培训学习,聆听了许新海、李镇西等专家的报告及全国新教育榜样教师的成长故事,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同年暑假,焦作市新教育实验研究室专家赴榆中为我县教师深入剖析新教育理念,榜样校长、榜样教师等讲述了他们在新教育实验中的幸福故事。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榆中紧跟新教育云课程步伐,组织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参加“新教育在银河”“飓风的新教育教室”“新网师云大学公益课堂”“‘新时代 新德育’全国新教育实验线上开放周”“种子教师研训营”等线上项目培训学习,为项目实验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营造书香校园,
构筑教育新生态
在榆中,各级各类学校规模差距很大,有的学校有2000多名学生,有的偏远教学点仅有一两个学生。针对这一现状,榆中选择以“营造书香校园”为切入点,逐步开展“十大行动”。
从读书笔记到阅读银行,从读书交流到阅读课程,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从师生共读到亲子共读,师生的阅读体验越来越幸福。川区学校与县城学校都构建了系列晨诵课程,山区部分学校虽然没有系列的晨诵课程,但老师们克服困难,通过线上线下各种资源寻找适合学生诵读的诗歌,开启学生美好的一天。一年四季,教学点的早晨书声琅琅。“晨诵、午读、暮省”已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
培养种子教师,
唤醒教育新活力
榆中积极探索建立县、乡、校三级种子教师培养模式,在开展每月研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周写一篇教育随笔、每月完成一篇生命叙事、每学期承担一次公开教学、每学年研发一项卓越课程“五个一”活动的同时,组织种子教师培养对象参加外出学习、读书交流会、理想课堂汇报课、生命叙事大赛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引领活动。
自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我县共考核认定了64名县级种子教师、120余名乡级种子教师、200余名校级种子教师。三级种子教师的培养认定,为新教育实验储备了人才,培植了骨干,树立了榜样。
完善评价体系,
增强教育新动力
“底线+榜样”是新教育管理的铁律。根据学校数量多、分布广、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师资水平差异大等实际情况,榆中研究制定了《榆中县新教育实验底线标准》,完善了新教育评价体系,形成了完善的新教育实验书香校园、榜样校长、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五大评选机制,用榜样激励新的榜样,以故事引发新的故事,以幸福激励更多的幸福。几年来,我县已评选出20个书香校园、25名榜样校长、36名榜样教师、36个完美教室、20个卓越课程。
榆中已将新教育实验底线标准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学校绩效评价等常规评价体系中,新教育元素正在逐步渗透到学校常规管理的方方面面,不断完善的评价机制推动榆中新教育逐渐走向深入。
朝向幸福完整,
开创教育新天地
榆中坚持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不断激扬生命。和平中学的“白杨班”师生一起执着于读写课程体系建设,数年如一日,30余万字的教师生命叙事和一本本学生读书笔记,见证着他们共同成长的足迹。甘草小学“学诗班”的孩子们沉浸在诵诗、唱诗、绘诗、写诗的诗韵文化中,陶冶性情,滋养生命。周前学校的“扬帆远航班”,以“亲子共读”为抓手,常年以线上“日有所诵”“家庭读书分享会”为载体,持续推进亲子共读,让家长走进了孩子心灵,营造了和谐健康的家校共育新模式。小康营中学的“诗文雅会”课程,由班级延伸到校园,10余名教师和近千名学生沉浸其中,近百篇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发表,30余篇作品获省市大奖。打磨沟小学“荷韵班”教师守护着一群留守儿童,师生共读共写共生活。感人肺腑的生命叙事里,跳动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火焰,流淌着浓浓师爱,教室温度满满。孙家岔教学点的老师们,面对仅有的几名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身处大山深处的孩子,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幸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榆中的老师、学生和家长行走在新教育实验的征程上,一个个书香校园、一间间完美教室、一棵棵生命幼芽,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生命故事,在不断朝向幸福完整的新教育征程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