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
■新教育研究中心 林忠玲
新教育实验的深入推进,需要专家和名师的指导,更离不开广大普通教师的支持和参与。那么,对普通教师而言,大家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信起来
新教育是“信”的教育。这里的“信”有两层涵义:相信——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教育能够带来美好的改变;信仰——对教育有虔诚的情怀,就像李吉林老师那样一辈子爱着教育。信起来,要建立起高度的职业认同,进而产生心理归属感,用理想、激情支撑,引领自己走向卓越。新教育认为,教师要形成职业认同,一要确立生命原型,即人生榜样,经常自我追问:“我”以什么作为生命榜样?“我”应该像谁一样活着?二要直面生命遭遇,在各种矛盾与挑战中,捕捉生命成长的重要契机,创造真正的“传奇”。在学校里多做事多干活,就是一种生命遭遇,是内外部力量在逼着自己成长。三要寻找生命成长的语言密码,懂得所有伟大的传奇是用三种语言写成的:人类的语言、承载民族文化的共同体语言、所处地域的乡土语言。对新教育理念的认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提是需要靠近它,自觉接受新教育的“辐射”。
二是读起来
阅读会帮助教师完成精神上的突围,让教师看到世界的阔大与丰富,看到生命存在的多样性与不同的“生长码”。大量事实表明,教师牵手阅读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阅读会让人容颜变得美丽,爱阅读的教师面容似乎更加耐看,这其中的秘密是阅读让其心灵敞亮起来,学会了在困境中保持必要的优雅。教师牵手阅读可以相遇心仪的大师。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就像拜访钦佩的老师或有名的学者,而且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教师牵手阅读,可以看见真正的儿童。教师的阅读和写作,都指向于教育常识与理性的回归。不进行专业的阅读和反思,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教育到底是什么?当然,教师牵手阅读还能够遇见生活的意义。毕飞宇说:“阅读究竟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陪伴。即使老婆上班去了,孩子上学去了,一个人面对一本书,我依然觉得家里是有人的。阅读有效地保持了日常生活的生动画面。”你不翻书,生活就会对你翻脸。在浩如烟海的书的世界里,教师的阅读地图在哪里?在读什么的问题上,可以选择“补短”,也可以选择“扬长”,关键是阅读者要自我认定方向,做出阅读规划。怎样才能把别人的书读成自己的书?建议老师们坚持做有营养的阅读,即“把书读厚”——在阅读的过程中,手不离笔,不断圈点划注,留下阅读的痕迹;“把书读薄”——舍弃枝叶,抓住精髓。读完一本书,就要能形成一个阅读思维导图。
三是写起来
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如果不动笔、不形成文字,思考往往会变得肤浅、零碎、浮光掠影。写作会把模糊变得清晰,把零碎变得完整,把零乱变得有序。写作能够让读过的书萌芽发枝形成新气象,能够让灵魂真正“骑”在纸背上。喜欢写作的最大幸福在于,无论时光怎样走远,我们都能够让往事在文字中永存,让生命在词语中重现。拿起笔来写作,就是为教育生活“立此存照”,就是生命个体在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国度。无话可写,这是很多教师的困惑。其实我们只要与孩子相遇,抓住“教育之痛”,教育专业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我们要寻找痛点,描述痛状,分析痛因,开出药方,“撕开问题的口子,让教育价值流出来”。写着写着,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总量、专业智慧、专业思维和情感态度都发生了变化,哪怕对待再平常的教育事件,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不知不觉中自己就会对校园生活充满眷念,对教育故事十分关注,对教育案例能够理性剖析。不断地表达,是精神世界的不断重组,是教师向教育世界进行抒情和对话的极好途径。
四是美起来
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别人时,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改变自己,其实就是改变别人、改变社会。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你只要“守住自己的教室”,就可以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来。很多新教育的榜样教师,都是立足于教室这个小舞台,让每一个平凡的教育日子流淌着诗意,让生命和生命的相遇有了人性的温暖。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只要拥有了一间教室,我就是这里的“王”。在这间教室里,师生们可以一起做这样几件事:建设班级文化系统——师生一起取个别致的班名,设计班徽、班旗,选择一首大家共同喜欢的歌曲作为班歌,共同商定班训、师生公约;创生班本课程——除了国家、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我们可以创造性地研发属于这个班级的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比如“一起庆生”的生日课程、“一起行走”的研学课程等;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彼此尊重、相互欣赏、学会倾听、无意争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让这个空间里的每个生命,相处时都有舒服的心理感受。
五是改起来
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未来已来,而且正在流行。我们正处在一个要摧毁所有“僵化的事物”的时代,没有人可以置身其外。教师职业面对的课堂、学科、教育对象等各种要素、场景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科边界正在模糊,学教翻转的风景正在形成,没有围墙的学校正在成为现实。可以说,如果我们对教育改革不具有敏感性,不为自己准备好“压舱石”,也许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作为普通教师,我们融入教育改革最务实的行动便是研发卓越课程、建设理想课堂,解决好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关键问题。在研发卓越课程方面,我以为要在国家课程班本化和班本课程创生方面有所作为。什么是国家课程班本化?说得通俗一点,如果国家课程是课程这道大餐中的米饭之类的主食,班本化就是要在米饭中加入鸡蛋、火腿等,把米饭做成“扬州炒饭”。有时创生一门好课程,会成就一个好教师,让自己练成不可替代的“绝活”。在课堂变革方面,需要教师把学习权利真正让渡给学生,让自己从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变“教室”为“学堂”,让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的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归来,让学习真正发生。
六是动起来
我非常欣赏《参考消息》的那句广告语:“不观世界,何来世界观?”我们的孩子终究要从校园里走出去,融入丰富多彩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是为孩子们走向社会做充分准备的。我们只有让孩子们与社会规则、世界万象早点相遇,才可以有底气地说“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新教育的教师应该懂得,教材不是孩子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孩子真正的教材。在和世界充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在真实的情境中知道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的动力。有一年高考结束后,山西朔州的兰会云老师带着学生“一路向北,野蛮生长”,骑行1800公里的壮举被网络疯传。这件事告诉我们:干什么事都有风险,但是认定是对的事,就当坚持。所谓动起来,就是让孩子们走出书斋,去聆听窗外的声音。通过聆听,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开阔眼界。这里的听,也不仅仅是用耳朵听,还包括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每一个教师,只要有“聆听窗外声音”的理念,就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小范围内“动动”,动员家长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带着孩子“动动”。
当一个教师自己信起来、读起来、写起来、美起来、改起来,还带领学生动起来的时候,他已经真正找到了新教育实验的入口。坚持向前走,一定会遇见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