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小我”自觉到“大我”信仰
■新教育理事会理事长、南通市海门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许新海
我与新教育结缘于2003年3月31日,朱永新教授应邀来海门作新教育实验报告。当时我是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刚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正准备带领东洲小学师生开展二次创业。遇见朱老师和新教育,让我有了向更高办学境界攀登的强烈憧憬。
2004年,我作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被公派到南澳大利亚大学做访问学者。访学期间,我利用网络带领学校教师开展新教育实验。我每天写日志,并在“教育在线”开辟澳洲课程故事专题帖,写了300多篇课程故事、50封给学生的信,朱老师经常跟帖鼓励。2005年初回国,朱老师约我见面,帮助我出版专著《澳洲课程故事:一位中国著名校长的域外教育体验》《澳中跨文化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同年,我考取朱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又调任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便一边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一边以海门为田园深耕新教育,并辅助朱老师推进全国新教育实验。
2005年以来,我笔耕不辍,收获许多额外奖赏。2011年,系列成果《新教育实验的研究》(含拙作《做新教育的行者》)获评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实践探索类)一等奖。2018年,系列成果《“新教育实验”的教学改革实践》(含拙作《变革的力量》)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教师节我赴北京领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新教育启迪了我的哲学思维、科研方式和管理路径,让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只是“小我”的成功,或者说,充其量是一所学校的成功。2005年,我调任教育局副局长后,便大力推动区域新教育实验。我想以行动实现“大我”,努力向让所有实验区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迈进。15年来,海门新教育人用创造性实践,丰富新教育实验内涵,也改造自己的教育生活,推动海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2013年,海门市新教育培训中心(即新教育教师成长学院)成立,每年承接2万人次面向全国各地的新教育理念、项目和教师培训。
海门建立了新教育实验推进机制,在新教育愿景引领下,教育局基教科负责行政协调,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负责项目研究,新教育培训中心负责教师和项目培训,教育局、集团、学校三级联动,推动新教育项目在海门每一所学校落地。
海门以新教育项目作为抓手和驱动,倡导行动项目化、项目课程化、课程深耕化,根植校园和教室,推动新教育持续发展。
推进每月一事,让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2006年起,海门围绕“新公民教育行动的研究”,以新教育“每月一事”项目为抓手,区域推进公民习惯养成教育。
营造书香校园,让每一个师生丰富精神的底色。海门建构完整阅读体系,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梯性阅读课程。把阅读与学科课程、社团活动、特色发展等结合,加强阅读常态化建设。新教育阅读节成为区域学校共同的节日,让阅读成为师生的基本生活方式。
构筑理想课堂,让每一节课实现生命的深刻共鸣。2008年开始,我们以区域推进“学程导航”教学范式为路径,加大理想课堂研究力度,在观课、研课中夯实有效教学框架底线,形成一批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探索共同体建设,让每一位教师获得成长的平台。海门以组建新教育共同体启动新教育实验,建立市直学校协作发展共同体、城乡联动发展共同体、学科发展共同体、校长俱乐部、名师(名品项目)工作室等5种形态共同体,发挥直属学校和名师引领作用,浓厚区域研究氛围。各校研修共同体更是丰富多样,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践行文化立魂,让每一所学校拥有独特的气质。2006年,海门启动农村学校“达标创特”工程,培育了绣品文化、童诗教育等一批高水平特色项目。2008年,海门开始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探索,把着眼点投向学校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指向学校文化发展,让文化为学校立魂,一所所学校特色文化成就了海门教育万紫千红的新局面。
缔造完美教室,让每一间教室成为幸福的源泉。2010年,海门推进缔造完美教室项目,从价值系统建构、卓越课程研发、课堂文化打造、节日庆典与社团活动组织等方面,致力于让每一间教室成为师生幸福的源泉。
研发卓越课程,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适切的课程。依据新教育卓越课程体系,海门启动了“卓越课程三年行动计划”,区域推动卓越课程项目,充分挖掘地方与校本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内容,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与可选择的课程资源。
家校合作共育,让每一位父母掌握科学的家教之道。2007年,海门在全国首创家庭教育日活动。第一个家庭教育日主题是“构建和谐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自此,我们把每年元旦后第一个周末定为家庭教育日。每个家庭教育日围绕一个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宣传先进家教理念。
多年来,全国不知有多少校长、教师的成长得到了朱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这是朱老师的人格魅力,也正是这种魅力成了全国新教育人创造生命奇迹的成长力量。如今,我既是新教育实验参与者、研究者,也是组织者、引领者、推广者。不敢说已经成就“小我”, 更不敢说已经成就“大我”,但至少我已经有了行动和坚持的自觉。是开始的缘分,更是后来恩师身体力行和一路指引与督促,让我不敢懈怠,一直保持与全国新教育同仁携手同行的状态,因为我是新教育的行者,我会永远守望在新教育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