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程”撬起“大未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小课程”撬起“大未来”

——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周明亮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浸润与表达,是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融入教育思考后,在实践中结出的果实。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在办学现实中寻找需求,在区域文化中寻求智慧,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未来成长,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不但丰富了学校文化的风貌,而且潜移默化地升华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情操,使校本课程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劲力量。

“靶向”式课程,

寻路“教育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物而诲、应景而学是最本真的教育。课程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教育生活化,是学校特色办学的新尝试。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致力于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立足儿童视角和客观需求,“靶向”式开设了项目繁多的生活技能类“小课程”,如面点烘焙、魔幻厨房、水果拼盘、花卉栽培、毛线编织、生活创意、盘扣、插花、环保服装、面点制作等。学校实行“菜单式选课+跑班上课”的授课形式,丰富的课程、可感的活动,常让孩子们在选择时陷入“痛苦而幸福”的左右为难中。这些“靶向”定制的生活类课程“锚定”学生的生活场景和兴趣爱好,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生活,掌握技能,感受生活的乐趣,并找到各自的学习兴奋点。

从“育能”到“育人”,

突破小众惠及全体

在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一些人把校本课程小众化、功利化,认为艺术类校本课程就是唱歌、跳舞、做手工,创新类校本课程就是做些小发明、小创造,课程实施通常被当作个体“特长”来发展,忽视了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这种小众化现象让校本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1999年,学校启动了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品牌建设工程,以特色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20年间,学校遵循多元发展理论,逐渐形成“全面+特长”的课程实施方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发展,先后经历了“小众项目—品牌特色—课程文化”三个发展阶段,创新教育逐渐成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学校重新界定创新教育的意义,从“小众”思想中跳脱出来,将创新教育引向深入。学校重视创新教育的过程,着眼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养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创新教育从“育能”走向“育人”。大家一致认为:“创新不等同于小发明、小创造,创新教育应渗透到所有学科中,让每一节课堂折射出创新智慧,实现创新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由此,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争辩成为学校课堂教学倡导的做法。语文课常常是“群言堂”,阅读一篇课文,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要求多思考、多琢磨,让学生的思维全面、深刻、灵活;数学课更多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对课堂内容的探究性、师生之间的合作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综合实践课更是广泛鼓励“我能行”,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独创性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学生成为好奇者、观察者、发现者、研究者,他们大胆表达,敢于质疑,善于思辨,在多维碰撞中找到知识和能力纵向深入的切口。

校外研学课程,

跳好协同育人的“集体舞”

校本课程的生命活力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学校本着“课程活动化、活动基地化”的原则,构建校外研学课程,逐渐形成以“家委会”为纽带,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校外研学共同体,协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劳动实践等研学活动。仅2019年,学校就先后组织了50多次校外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造船厂、汽车厂、机场、火车站、污水处理厂、法院、110中心、消防大队、福利院、特教中心、蔬菜生产基地、盆景园、植物园、水利工程、城市规划处、非遗文化集中区、邵伯古镇、击剑俱乐部、皮划艇训练基地等,足迹遍及江都地区多个场所。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家乡、了解社会、熟悉行业、锻炼毅力、增长才干、培养品格,有效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短板。同时,校外研学课程也盘活了社会教育资源,激发了家长和社会参与育人的热情,优化了育人环境。

“全景”式评价,

让师生和课程共生长

“全景”式评价指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校本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如何,不仅需要评价学生,对课程本身和教师也需要同步评价。其作用是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生长性,逐步增强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起着“护航”和“反哺”作用。

学校对课程的评价,着眼于课程实施的可行性、知识性、趣味性、课时划分的合理性、难易度、学生的接受度等。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施教相应课程所具有的业务素质、自主开发课程内容的探究精神、课程实施的效果。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坚持过程性、发展性、差异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点出发,引领学生通过各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小主人、小君子、小学者、小创客、小健将”。“五小”是评价指标,各有指向,分别对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五大维度。评价过程实行动态管理,综合学生参与课程的全面表现,重激励、重发展,由此建立起学生成长数字化档案。学生自我参照、自我反思,同伴之间彼此对照、互相评鉴,评价体系从“单一”走向“多元”,分层级引导学生自我审视、螺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中得到持续不断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