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劳动育芳华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润物细无声劳动育芳华

近年来,宜兴市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思路,积极构建劳动育人特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李大林 见习记者 邢田恬 叶强

春日风暖,茶香宜人。在距离宜兴市太华小学不远处的茶园里,学生们正拿着竹篮穿梭在茶树间。“我们要采的是一芽一叶,不能直接用手指掐尖,要像这样,轻轻提起再小心摘下……” 在采茶员指导下,顺着一排茶树走下来,孩子们的竹篮里都有了不少收获。

这是近日记者在宜兴采访时看到的场景。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宜兴,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市以劳动教育为抓手,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思路,初步构建起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体系,多维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收到明显成效。

因地制宜,

打造劳动教育品牌

“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不应只有课堂上的‘ABC’,还要有给予他们成长养分的泥土、茶叶和竹笋。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父母的辛劳,并逐步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教育愿景。”太华小学校长蒋玉琴说。

宜兴市太华镇素有“竹海之乡”之誉。自2009年起,太华小学充分挖掘周边资源,打造“竹文化”特色。校园中,建造了“汇竹园”“竹艺吧”等文化景观;课堂上,开设了竹文化校本课程,成立了竹编、竹刻、竹竿舞等多个社团。劳技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户外,开展一系列具有乡土印记的实践活动,如 “我是小小茶艺师”“我是挖笋小达人”等。

此外,该校还梳理一至六年级各学科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综合开展学科劳动实践,创新开展家校劳动打卡,举办“树立勤劳好家风”活动,鼓励学生寻访家族中的劳动模范、给未来的自己写封家书等,打造出独具校本特色的劳动育人模式。

像太华小学这样依托地域资源、发展劳动教育特色的学校,宜兴还有很多。丁山实验小学深挖紫砂陶文化,编写《陶娃学紫砂》校本课程,成立“陶娃社团”,搭建“陶娃文学社”“陶娃艺术团”等平台,带领学生在茶香中学习紫砂器皿的制作手法、体悟传统文化。高塍小学打造博雅小农场,开发农作物、中草药种植和鱼蔬混养等劳动项目,创建集农业知识普及、科学教育等于一体的全新现代农业课堂……

为发挥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合作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宜兴市注重分层次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小学侧重劳动习惯养成,初中侧重劳动技能培养,高中侧重劳动实践与创新。在此基础上,整合劳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将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融合,根据学生实际、周边资源、师资专长等,各校积极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真实多样的劳动场景中体验、感悟、践行、坚持。

携手共进,

培育精良教师团队

“要持续开展好劳动教育,必须培育一支业务精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任才生说。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宜兴,劳技课不是“小学科”,劳技教师不是“边缘人”。

陈婷婷,宜兴市万石小学教师,2020年省小学劳动与技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作为一名教龄5年的青年教师,她从未想过能这么快就在全省崭露头角。

“感恩一路陪伴、帮助我的团队。”陈婷婷告诉记者,基本功大赛既要赛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还要比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决赛的时间是2020年11月底,临近学期末,在正常的备课、教学之外,她还要挤时间研读课标,打磨教学,每天都“焦虑难熬”。

陈婷婷笑到最后,离不开背后的强大团队。“那段时间,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周婕老师不仅带头为我制订了科学、详细的集训计划,还邀请无锡市教科院教研员季荣臻多次前来指导。”陈婷婷说,宜兴市劳动教育中心组多位老师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来听课磨课,帮助她修改教学设计等。

像陈婷婷这样在专业成长路上得到支持的,在宜兴并非个案。王骄是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师。作为一名从工作起就扎根实践基地的专职教师,他在2013年评上了综合实践学科副高级教师职称。2017年,他牵头申报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并成立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获评无锡市学科带头人等。

“职称评审是引领教师成长的重要抓手,对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我们一视同仁。”宜兴市教育局副局长吴自强告诉记者,在近几年全市举行的“三优化一提高”赛教、论文评比中,实践基地教师同样参评。不仅如此,宜兴市教育局还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通过全员培训、教学竞赛、分类评价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考核,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任才生介绍说,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还成立了劳动教育中心组,由全市10名骨干教师组成核心团队,为各校相关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在此基础上,聘请各级劳动模范、职教名师、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了优秀的劳育师资队伍。

创新引领,

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咦,你上课为什么还拿着桶呀?”

“老师说,每个同学都要亲手种一棵小树苗,她要带我们去种春天。”

“种春天?”

“是呀,除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更要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这是宜兴市堰头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剧《种春天》里的一幕。这所农村学校学生虽不足百人,但秉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办学传统。学校将校园布置成天然的劳动场所,用“耕读”思想引领学生“做幸福的耕耘者”。2020年,基于这一特色打造的“烟山学子劳动润品行动”,获评宜兴市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


    “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也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通过劳动情景设置、劳动体验感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基。”堰头小学校长谢国勤告诉记者,学校整体建构学生发展目标,编印学生《个人成长手册》,分列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单元,以年级为序列,开发出独具实践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以月度主题有序推进,得到师生和家长一致认可。


    创新思路、科学引领,并以之为“链”推动德智体美全方位育人,是宜兴市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共识。


    范道小学以“播种好习惯”为立校之本,校内建有竹园、果园、月季园、百草园、开心小农场等,种植150余种植物,校外有“番茄小镇”农业生态园等4个实践基地,并以无锡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农村小学生劳动习惯播种生长行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楝树中学利用生物课带着学生一起栽种作物,每人建立作物成长手册;物理课通过演示机械转化为热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验活动不单纯说明知识,更是知识的活用,是劳动与思考的统一……


    据宜兴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在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基础上,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际,吸纳各校德育团队、教科室主任以及综合实践培育站、劳技、科学等学科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常规;创新开发以学校劳动教育为主体、以家务劳动为突破点、以集中社会实践为辅助多点支撑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家校社齐抓共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