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成为儿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儿童成为儿童

■曹爱东

我校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办学经验的百年老校。近几年,为了促进教育均衡,我校由县教育局组织开始实行校长和教师交流。到目前为止,校级班子成员交流比例达100%,所有行政管理人员达80%,一线符合条件教师达60%以上。全校一线教师206人,其中125人来自周边不同的学校。这些融入型教师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更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和价值追求,教师之间的差异也必然体现在工作态度和外在行为之中。


要想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如何重建教师的集体教育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我们从中提炼为“让儿童成为儿童”,以此作为全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有效地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

“让儿童成为儿童”这一教育理念既是对学校原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传承,更是对当下儿童生存状态的主动回应,得到了全校教师和广大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让儿童成为儿童”这句话中有两个“儿童”,表述看似有矛盾,其实这两个“儿童”的含义不同,前面的“儿童”是当前社会中被扭曲和异化的儿童;后面的“儿童”更突出自然天性的儿童。

“让儿童成为儿童”这一理念的含义包含以下四个层次:第一,把儿童当成一个人。儿童享有做人的权利和法律赋予的自由。第二,儿童是一个“小人”。儿童需要抚养和呵护,需要包容和提醒。第三,儿童就是目的。儿童就是儿童,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去教育,不能抬高要求,应让儿童活在当下,体验成长的快乐。第四,实施儿童应有的教育。用“基于儿童”的视界,通过“在儿童中”落实,才能达成“为了儿童”的目标。

“让儿童成为儿童”思想的价值在于:第一,儿童是纯真的。儿童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创造由此产生,而且原汁原味,教育者应鼓励儿童创造。第二,儿童是发展的。儿童发展有阶段性和起伏性,教育者理应包容儿童发展中的错误。第三,儿童是独特的。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教育者应因材施教,帮助儿童培养个性特质,实施多元评价。第四,儿童间发展是不均衡的。儿童的发展有差异,教育者应有教无类,等待儿童的成长。第五,让儿童活在当下。儿童没有对未来的忧虑,教育者更应重视儿童的现实幸福。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认识,我们以“让儿童成为儿童”为核心思想,提出了实施童心教育的主张。童心教育就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是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站在儿童立场、关爱儿童、保护童真、激发童趣、让儿童享受童年幸福的教育。童心教育让儿童始终保持纯真、善良、好奇、富有冒险精神,促进儿童全面而自由发展、个性发展。

童心教育对原有办学思想的解读——“所有孩子同等重要,所有学科同等重要”

我校原有的办学思想为“让儿童天天快乐,让教育处处精彩”,我们将办学思想中的“天天”两字改为“人人”。“让儿童人人快乐”重新诠释为“所有的孩子同等重要”,要大力推进面向全体的均衡教育;“让教育处处精彩”重新诠释为“所有的学科同等重要”,要大力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两个“同等重要”体现了新时代我校的办学追求:落实均衡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童心教育的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好儿童

好儿童的“好”,主要体现在“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儿童共性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注重的是素质与能力发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主要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充分发展和普遍提高。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儿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实现“自由发展”,达到“个性发展”,注重的是个性的充分完善和潜能的充分发挥,这符合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全面发展”是儿童发展的基础阶段,“个性发展”是儿童发展的卓越阶段。

童心教育的路径——

自主多元、精神陪伴、立体育人

自主多元主要指向儿童自身。教育应以儿童为本,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儿童内心深处对自我发展的需求,让儿童做学习的主人。儿童的发展理应是多元的、全方位的,多一把尺子量孩子,允许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不是一个模式。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多元智能,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我们认为,学校没有坏孩子,只有不同“材料”的孩子,不论是长成参天大树,还是长成一棵低矮的苹果树,或者是长成歪歪扭扭的葡萄树,都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有用之才。

精神陪伴主要指向成人。儿童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享受,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精神陪伴。尤其是面对学困生,父母离异、迷恋网络、行为散漫、心理障碍等特殊儿童,需要成人蹲下身来平视他们,与他们平等对话,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对于儿童的错误,成人要给予包容;对于儿童的不足,成人要给予激励。有了成人的精神陪伴,儿童才能感受到被尊重、体验到幸福与快乐、焕发出自信心,从而激发潜能,获得最优化发展。

立体育人主要指向综合教育。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童心教育必须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拓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网络,积极实施综合教育,努力提高整体育人功能,才能确保童心教育取得实效。

童心教育对教师的诉求——从理解和爱出发

教师爱孩子比较容易做到,但在理解基础上爱孩子却变得比较困难。要做到“让儿童成为儿童”,教师爱孩子的前提首先必须理解儿童,能站在儿童的立场,给予儿童精神上的关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蒙台梭利称“自己是作为教师的儿童”,陶行知说“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陈鹤琴希望“重新做一回儿童”,李吉林自认“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教师为师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怀有一颗纯真的童心,拥有儿童般的情感和兴趣,甚至还具有儿童般的思维,这就是理解儿童、教育儿童的密码。

童心教育对儿童的期盼——

做越来越好的自己

当儿童受到来自成人的尊重和认可时,他自己就要努力表现为“做越来越好的自己”。“越来越好”是儿童成长中积极向上的过程,就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好”“一次比一次更加好”。小学生每天身体在成长、学习在进步、心理在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提升,让小学生“越来越好”符合孩子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显然要比“做最好的自己”描述准确,容易达成。我们从学校传统文化中找寻到一只可爱的小飞鹿,把这只小飞鹿设计成学校卡通吉祥物,并从小飞鹿身上提炼了4种核心精神:一是健康。小飞鹿一生下来,就能奔跑,说明它非常健康。二是快乐。小飞鹿平时蹦蹦跳跳,说明它很开心快乐。三是智慧。小飞鹿头脑聪明,能躲避虎狼的追逐,说明它非常智慧。四是有梦想。小飞鹿背上长有一对翅膀,能够飞翔,说明它有理想、有梦想。这4种核心精神分别指向一个人发展的4个方面:健康指向身体,快乐指向心理,智慧指向头脑,梦想指向信仰和精神世界。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像小飞鹿一样,“身体越来越健康,心理越来越快乐,头脑越来越智慧,信仰上去追求梦想”。

(曹爱东,全国科研型校长,南通市名校长培养对象、优秀校长,现任如东县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