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话年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牛年话年画

■李仙云

因疫情影响,牛年新年,我们决定“就地过年”,毕竟家人的平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一天,我正宅在家里“网上游”,一组带着历史印记的年画突然跳入眼帘,记忆倏忽之间就被拉回童年。儿时的大年初一,我最喜欢与小伙伴走东家跑西家,去看各家墙上贴的那些五彩缤纷的年画。那些迎福纳祥、传递着喜庆与欢欣的各色画儿,总让我驻足细观,回味不已。

最惬意舒心的就是新年午后,大家欢聚一堂围坐在炕上,阳光透过贴着窗花的木格窗子,映得大红花的被面金光一片,炫目而充满暖意。长辈们围坐一圈,兴致盎然地玩着“掀花花”(家乡的一种古牌)。我和小伙伴们吃着柿饼和花生,在一旁玩耍。二伯家莉姐一岁多的儿子“小木犊”跌跌撞撞地站在炕头,对着墙上贴着的年画胖娃娃“咿咿呀呀”说个不停,小家伙总算在人堆中找到一个“玩伴”。他胖嘟嘟的小手,不知从哪里摸出一粒糖果,硬是往胖娃娃嘴里塞,嘴里还嘟囔着:“娃娃,吃糖糖……”那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逗得我们捧腹不已。

婉儿是对门花婆家的女儿,也是我在家乡的玩伴。那时,过年放寒假回家乡过年,我总是喜欢跟着她串门,而最令我着迷的就是她堂姐家墙上贴着的年画。她堂姐不识字,没进过学堂,但刺绣缝纫,样样拿手。心灵手巧的她,喜欢用年画装饰房间,把简陋的屋子拾掇得喜庆而生动。我少年时代阅读了大量民间故事,看着墙上的年画“八仙过海”,我给她们讲述吕洞宾、铁拐李和何仙姑的故事,她们听得津津有味,新年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每当看到反映“西厢记”和“牛郎织女”故事的年画,我就会想起那些凄美的爱情传说,感觉画中的人物是那么鲜活。当我指着年画向亲朋们讲述这些故事时,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不由自主地沉湎于动人的故事之中。这或许就是年画的艺术魅力,看着它,总能让人浮想联翩,也增加了新年的文化氛围。

上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的春风,年画也在推陈出新。记得那时年关将至,父亲总会带回一些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年画,我和姐姐兴致勃勃地把它们贴在墙上。正是从这些年画中,我认识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也被世界各地的迷人风光所吸引。那个年代,经济发展才起步,出门旅游对于一些老百姓来说,还只是愿景。这些描绘国内外风景名胜的年画,在新年里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如今,年画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当时民俗与风格的元素。年画从古至今,都在演绎和诉说着华夏悠久的文明史,同时它也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人寿年丰、吉祥如意的祝福。年画虽已渐远,但年俗难忘,只愿牛年山河无恙,百姓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