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的母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会讲故事的母亲

■徐润福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每当听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熟悉的歌曲,我就自然想起儿时母亲给我们讲故事的情景。

我的母亲从小家贫,只念过扫盲夜校,虽然没多少文化,却擅长讲故事。在我的印象中,母亲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那个缺书少报、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母亲的故事就是我的精神食粮。尽管岁月流过了半个世纪,孩提时母亲给我们兄妹讲故事的情景仍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饶有兴趣地聆听母亲讲故事,在我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那时,农村生活条件很差,别说电视、电脑、手机了,在我12岁以前,村里还没有通电,一到晚上家家户户只能靠昏黄的煤油灯照明。我们家有一盏罩子灯,比细灯芯的小油灯亮堂许多,母亲点亮它纺纱织布或是做针线活。吃过晚饭,母亲还要忙着做家务活。等母亲坐下来,我们兄妹几个总喜欢围坐在母亲身边,听她讲故事。于是,母亲不顾一天的劳累,一边做鞋子或是缝补衣服,一边给我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带领我们走进未知的世界,感悟真善美,憧憬希望与未来。每到这时,我们就觉得很满足,也很开心。

母亲的故事内容丰富,有古代神话,有民间传说,有趣闻轶事,还有当代故事……当然,讲得最多的是民间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蕴含生活哲理与做人道理的故事。有时一坐下来,我们就缠着母亲讲故事。母亲没办法,总会习惯性地问:“讲什么呢?”母亲想了一会儿,张口就来:“从前啊,有户人家……”我们就趴在桌上聚精会神地听,生怕错过好听的细节。有时,母亲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我们就不停地催她:“后来呢?”有时母亲没讲几句,我们就嚷嚷:“讲过了,讲过了!”其实,就算是母亲讲过几遍的故事,我们也爱听。长大后,我问过母亲才知道,她的故事大多是听外公和老婆婆讲的,也有她临时编造的。我们当时年纪幼小,不懂得体谅母亲的辛劳。母亲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上还要操持家务,每天很晚才睡。有好多次,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还在灯下忙碌。

那时,我们家种了许多棉花,母亲每晚要纺纱织布。冬夜寒冷漫长,母亲借着微弱的灯光,一边熟练地纺着棉花,一边不厌其烦地讲着故事。纺车吱吱呀呀地响着,我们沉浸在母亲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有时,母亲讲到精彩处故意停下来,让我们猜想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有时,母亲让我们讲故事给她听,我们就随意讲些听来的笑话和趣事,让母亲在机械的劳动中减轻疲乏;有时,母亲讲了好几个故事,我们还不知满足地要她讲下去……母亲怕我们受冻,叫我们早点睡觉。可我们好像一点也不怕冷,仍旧坚持让母亲继续讲,母亲只好依着我们,找来旧棉袄,盖在我们的身上。

现在想想,母亲当初给我们讲的故事大多忘了,但是这些故事隐含的道理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从母亲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做事要专心,要刻苦,要坚持,不要马虎拖拉,不要怕吃苦,不要浅尝辄止;做人要友善,要讲诚信,要乐于助人,不要贪婪,不要欺骗,不要斤斤计较;一家人要团结和睦,相互关心,家和万事兴……

长大后我才明白,母亲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故事,一个永远铭刻在心的故事!

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民,种了一辈子的地,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言传身教,给子女讲了一辈子的故事。母亲是讲故事的人,更是故事中人,成为我们学习、仿效的楷模。在孩子们眼中,母亲是了不起的能人,不管什么农活样样在行;在亲戚眼中,母亲是值得尊敬的好大姐、好大嫂;在左邻右舍眼中,母亲是站得直、行得正、受人信赖的长者。

如今,母亲已经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但依旧延续她几十年来自食其力、勤劳实干的“故事”。每天清晨,天才麻麻亮,母亲就起床开始忙碌。除了操持家务,忙乎一日三餐,母亲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打理家前屋后的菜地。母亲开辟了六七块小菜地,一年四季辛勤劳作,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放心新鲜的时令蔬菜。因此,我很少去菜市场买菜。菜地丰收时,母亲还把蔬菜送给我的几个妹妹,或是让我们带给同事、朋友,让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劳动果实。

“妈妈的故事是天上的星星/我好奇地眨着小眼睛/妈妈的故事是春天的阳光/让我在寒冷的夜晚里感到温暖/妈妈的故事是山涧的小溪/滋润着童心长出许多幻想/妈妈的故事是动听的歌谣/我听着听着就陶醉在甜蜜的梦乡……”每每读到这些我以前写给母亲的诗句,心中总是倍感温暖。在我看来,母亲的故事就像一本无字书,教我们向上向善。

母亲的故事一辈子也讲不完。她用责任与担当、诚信与友善、勤劳与实干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影响并启迪自己的儿女,学习做事,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