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资源”澎湃“第一动力”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第一资源”澎湃“第一动力”

“十三五”期间,我省不断深化强师举措,激发制度活力,着力打造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江苏始终将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工作来抓,通过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深入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聚焦源头,

高水平发展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2018年,我省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聚焦教师队伍建设“源头”,实施教师教育创新行动,鼓励优秀学生学师范、鼓励办好师范学校、鼓励高水平大学举办师范专业。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生源上选‘准’是关键。”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表示,“新时期师范专业学生培养主要是结构问题,即怎么让优秀学生去学师范。”

每年中高考结束,不少教师开始忙着假期充电或外出放松时,南通各地初三、高三的班主任却异常忙碌。他们要到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家里去家访,动员学生填报师范院校。这项举措已坚持多年,为南通本地师范院校招录了不少优秀生源。与此同时,南通的师范院校全部提前招生,提前锁定和吸引优秀学生。

南通的师范生招生与培养举措正逐步扩大到全省。将师范专业纳入招生提前批次招录,增加面试环节,高校多次选拔,吸引有教育情怀和教师潜质的学生学师范,已成为“十三五”期间江苏创新高水平师范教育“开源”之举。

“十三五”期间,我省着力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师范生培养体系,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近年来,南京大学设立了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先后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录取的文科前20名里有11人选择师范专业,理工科前50名里有26人选择师范专业。2020年,全省高校师范生招生3.6万人,生源质量显著提高,“以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良好态势正逐步形成。

选好生源是基础,抓好培养是关键。近年来,我省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的认知,在师范生课程安排方面着力增加实践课程,实施驻校式培养,积极推进高校和中小学协同培养,注重提高实习成效。

王薇是淮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2019年顶岗支教时,她被分到泗洪县界集小学,担任五年级语文老师。“以往的实习是跟着任课教师做一些辅助性工作,但这次不同,我担任了学校的主科教师。”王薇告诉记者,顶岗支教不仅加速了她的专业成长,还让她对当地的教育教学状况有了更多了解。“‘校地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师范生的高质量培养,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紧张的问题。”泗洪县副县长魏锡源说。

在加大招培力度的同时,我省还积极提升师范教育保障力度。2019年起,全省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为同类非师范专业的1.5倍,新增师范教育经费2.6亿元。通过采取优生源、上水平、提层次、重支持等举措,“十三五”期间,江苏师范教育逐步从“有质量”迈向“高质量”。

提优扶弱,

高质量引领教师成长

“一名乡村教师作为课题主持人申报省级课题,过去我想都不敢想。”有着21年教龄的俞桂飞曾用“单调”“重复”描述自己的工作,但这种状况在他进入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一年后彻底改变。

“十三五”期间,我省瞄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精准发力,积极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解决全省27万名乡村教师内部成长环境不良、研修氛围不浓,缺乏必要的信息资源、专业引领和展示平台等问题,2015年下半年开始,省教育厅创新思路,按照立足乡村、按需建站、分类施训、培育骨干的模式,启动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工作。5年多来,全省共建立市、县两级培育站约1400个,培训学员约4万名。不少学员已晋升为县、市级名师,有的成为省级名师。

自2016年起,我省扎实推进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级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经费,全面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能力水平。该工程包含两项内容:一是乡村教师“领雁工程”,“十三五”期间,共为乡村学校培育500名领军校长、10000名学科带头人和20000名中青年教师后备人选;二是乡村教师“助力工程”,包括乡村校长全员轮训、名师送教到县、乡村学校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和乡村幼儿园教师保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为乡村学校引培优秀师资。

为了给乡村学校补充更多新生力量,自2016年起,我省启动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培养,全省9所院校参与招生培养。2020年,9所院校共招收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计划3384人,比2019年增加316人,比原定每年招生2000人增加1.5倍。截至目前,全省乡村定向师范生在校人数达到近万人。“乡村定向师范生得到了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南京晓庄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李震告诉记者:“第一年招生,完成计划都很困难。2020年,普通文理科计划、体育计划都完成了,很多地方的投档线超过一本分数省控线。”

除关注乡村教师发展,我省还通过持续实施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等评选,积极做好名师梯队的建设引领工作。截至2020年,全省先后评选中小学特级教师15批共3369人;评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0批共1701人。创新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从2009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分4批选拔200名特级教师进行培养,其中教师120名、校长80名。11年来,这项工程在全省及全国形成广泛影响,并取得丰硕成果。在2014年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第一期教育家培养对象作为第一成果人获得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

在2018年第二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省中小学、幼儿园一等奖7位成果持有人全部是培养对象,培养对象还获得该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8项。

2020年7月,省教育厅启动实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作为和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接续实施的高层次教育人才工程,工程每年面向全省选拔50人,10年培养500人,每个对象培养周期为3年。遴选对象除基础教育与中职学校教师、校长外,还增加了教科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等相关人员,力争通过10年时间持续培养500名基础教育界领军人才,为“十四五”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

涂好底色,

高标准加强师德建设

“亲爱的老师,请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淡泊名利,廉洁从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2020年秋学期开学第一天,徐州市中小学教师全体宣读《拒绝有偿补课倡议书》。从2016年至今,该市已连续5年在全市开展开学“师德教育第一课”活动,将“拒绝有偿补课”等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开学教育和培训第一课。

徐州市师德师风建设的举措是全省高标准抓好师德建设的一个缩影。2015年8月,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葛道凯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小学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内化养成和有形载体两个重点,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认知、体验、践行之中。”

长期以来,全省各地普遍建立了新教师入职宣誓、在职教师重温教师誓词、老教师荣休等制度,深入开展“入学礼”“敬先贤”“诵《师说》”等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设置专题,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强化教师职业使命意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是引领学生一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灵魂的塑造者,更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省教育厅副厅长潘漫说。当前,“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已成为我省师德师风建设的创新载体。自2019年启动以来,2020年全省建设“四有好老师”团队省级75个、市级432个。

近年来,我省还积极拓宽师德师风建设途径,如成立全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连续多年在每年教师节期间举办大型主题演出,持续开展“感动江苏教育人物”“江苏教师年度人物”评选表彰等活动,用师德楷模树立时代坐标,并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在积极选树典型、正面宣传的同时,近年来,省教育厅还先后出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多项政策,并将治理师德失范纳入专项督导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范畴,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划定行为底线,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诚信承诺、失信惩戒机制。此外,我省还将有偿补课作为师德失范治理工作的重点,每年查处通报典型案例,有力地发挥了震慑和教育警示作用。截至目前,全省共有832412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13834位校长公开承诺,拒绝有偿补课。

抓住关键,

高效益深化管理改革

中心城区人口不断聚集、教师编制紧缺,曾是淮安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比如,新建不久的第二开明中学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原本只配备了52个教师编制,按照师生比1∶12的要求,招收学生不足700人,远远无法满足周边居民的上学需求。

2017年,在淮安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该市共统筹出969个编制,用于缓解部分学校编制紧缺问题。第二开明中学成为编制调整的受益者。2018年,该校新增编制33个,教师增至85人,吸引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师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

像淮安这样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并向教师队伍倾斜的例子,我省还有很多。2018年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意义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落实保障四大部分,进一步明确了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特别是在师德建设、编制管理、工资待遇、交流轮岗、职称评聘等多个方面,均有创新和突破。

职称评聘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十三五”期间,我省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放权后的宏观监管与服务,推动破“五唯”倾向,加快构建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主体的分类评价分类建设机制;另一方面不断深化中小学和中职校教师职称改革,破除职称评审的不合理限制,注重考核教育教学实绩和能力水平,切实发挥职称的“指挥棒”作用。

2019年9月,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将通过贯通使用中级和初级教师岗位、超岗位聘用乡村教师、加强教师聘后管理等举措,进一步激发中小学教师队伍活力。如针对乡村教师职称晋升难的问题,文件提出“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在乡村中小学任教20年以上取得高级教师职称或在乡村中小学任教30年以上取得正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学校没有相应岗位空缺的,可分别按核准的副高级、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20%超岗位聘用。

“十三五”期间,全省“县管校聘”体制改革工作全面铺开,2020年,全省有58个县(市、区)出台相关文件。县级教育部门对教师资源的统筹调配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门可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将区域内教师编制、职称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到各校,教师资源的科学配置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深入推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规划和学年度交流轮岗方案并实施。我省还将促进教师均衡配置情况纳入2020年对设区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

“围绕‘十四五’规划蓝图,全省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坚持教师优先、创新优先、发展优先,立足大局、强化引领,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江苏教师队伍。”葛道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