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红”中国年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描红”中国年

■张金刚

要为“中国年”涂上炫丽的油彩,必是那浓烈打眼、喜庆吉祥的“中国红”。

从以“红”驱“年”的传说中走来,一入腊月,我们便怀揣最热切最美好的祈愿,尽情“描红”春节,“描红”生活。

儿歌里唱道:“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馋”年,确切地说是从“馋”那口喷香的猪肉开始的。年猪的大小昭示着女主人的辛勤与来年日子的殷实与否。母亲不辞劳苦地将小猪仔育成三百来斤的大肥猪,一家老小的一日三餐便有了油水,日子也便有了劲头。

五花肉炖在锅里,酱红诱人,满满地盛上桌,就着几盘炒菜、几杯烧酒,犒劳家人及亲朋乡邻,直到吃喝闲侃得面红耳赤才散去。第二天,趁着猪肉新鲜,我们又摆开阵势腌腊肉。裹了糖色的猪肉,在油锅里一炸,瞬间变得油津津、红润润,蘸盐,码入瓮中,满院满屋飘逸着肉香。

腊八,自是要熬上一锅黏稠艳红的腊八粥的,这是祖辈留下的传统,更是孩子们吵着嚷着讨要了一年的美食。我不爱黏食,吃了胃不舒服,却独爱用一碗红彤彤的腊八粥来养胃。我如今煮的腊八粥的食材来自八方,俨然成了“百家粥”。红枣是位专注打理枣树几十年的大

婶送的,小米是在山西教书的兄弟送的,板栗是教过的学生从老家百年板栗树上收获的,桂圆是白洋淀一带的同学寄来的,花生、豆子是老父亲不辞辛劳种的……高压锅“呲呲”地喷出香味,虽少了些儿时的烟火气,却也将生命历程中浓稠的亲情友情乡情全熬在了那碗红红的腊八粥里,养眼又养心。

年渐渐近了,年集也开始零星地渐次密集起来,逢农历“一五八”“三六九”地错落铺满腊月,红火了城镇乡村。虽然不少人买年货选择网购,让快递小哥成了走街串巷的“送货郎”,可老辈传下的年集,依然烙在心上。杂七杂八、琳琅满目的年货摆满地摊、门市,吸引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

许多人将红彤彤的各式中国结买回家,挂在堂屋、走廊、窗口、门后,将所有房间映衬得吉祥喜庆、温馨温暖。可爱的生肖吉祥物也是一律的红黄色调,摆在书架、几案、床头,茸茸的、暖暖的。烟花爆竹隐退,电子烟花登场,包装仍是永远不变的大红,少了烟火味,可红火劲还是有的。开得正艳的杜鹃、红掌、蝴蝶兰、仙客来买两盆,与迎春的氛围最相宜。为图吉利,红围巾、红外套、红内衣、红腰带、红袜子、红饰品也可添置几件,过年的时候穿戴,倒也不扎眼。

红灯笼也是要挂的,圆的最好,

团团圆圆嘛。点亮后,那年夜里的庭院、村庄、道路、人儿便也是红彤彤的了。

红春联定是要贴的,我尤其青睐红纸、黑墨、手写的,那才有年味,才有感觉。我练过几天书法,也大胆写过春联,为拿着红纸找上门的乡亲写春联的场景一生难忘。因工作需要,我带着书法家入村入小区“送福进万家”时,我们的热情与排队领春联的老乡一样高涨。待各式祈福的“福”字、所有祝福的春联贴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民居门庭时,心里暖洋洋的。我也会请书法家为我家写几副春联,贴在小家、岳父家、老家、单位门上,映红新一年的每一天。

“二十九,蒸馒头。”曾经,这一天,老家的土灶、大锅是一刻不得闲的,当然不得闲的还有我的母亲。一屉圆圆、雪白的馒头揭锅,母亲会一手拿着泡了红纸的酒盅,一手捏着筷子,虔诚认真地挨个儿在馒头顶部正中点上红点儿,寓意鸿运当头。下一锅,蒸的是年糕。金黄黏糯的年糕挨挨挤挤地铺嵌了一层深红香甜的大枣,寓意锦上添花。最后再炸一锅油糕,包着我最爱的红糖、芝麻、花生碎馅料,寓意甜甜蜜蜜。灶火红灿灿,炕头热烘烘,美食香喷喷,过年的热情随之积蓄到饱满。

除夕晚上,外出打工的家人大抵都是要怀揣浸满汗水的红钞票,跨越

千山万水,回家赶赴那顿团圆年夜饭的。一家人围坐,红火热闹的春晚作背景,守岁“熬一宿”。犹记得,母亲边聊天边用红、粉、黄、绿、蓝、紫的彩色皱纹纸做纸花、捏灯花,或用写春联剩的红纸剪些鸡狗牛羊、八葫芦对嘴的窗花,贴在窗户上,甚是好看。我数完哥哥给的钢镚儿,竟抱着新衣睡着了,零点的烟花错过了,连啥时父亲在枕下塞了压岁钱也不知道。醒来,就是年。

如今,生活日益富足,每天都似过年,仪式感自是少了,不过,红包一直却是有的。最实在的,当属红艳艳的百元大钞,给长辈,给子孙,给亲友,无论多少都是份心意。微信红包最便捷,直接发或群里抢,应接不暇,好不热闹。

许多人感叹:“过年越来越没年味了!”其实,大可不必为此懊恼。我相信,不管时代携着年俗如何与时俱进,沿袭几千年的中国年红红火火的底色永远不会改变,且会一直沿袭下去。

红红火火过完年,又是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每家每户每人的境遇不同,日子也各不相同,但只要我们心怀梦想,笑对生活,用心为中国年“描红”,为每个寻常日子“描红”,那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定会沐着这喜庆吉祥的中国红,永远红火闪亮、幸福美满、和顺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