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一面之师
■张正
有一位老师,与我只有一面之缘,却让我至今不能忘怀。
多年前的一天,我去仪征谢集中心小学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语文,中午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可以自由活动。我平常在村小上学,难得上一趟街,利用这个空当来到供销社,掏出买中饭时省下的几毛钱,买了一本小人书。回到校园,我坐在一截突兀出地面的松树根上,背倚树干,拿着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正读得入神,不知什么时候,一个高大的身影停在我面前,用一双温和的眼睛笑眯眯地注视着我。他俯下身子,摸摸我的脑袋,亲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学校的?你这么爱读书?”我回答完他的问题,他又问:“你喜不喜欢读‘大书’?”我点点头。他指着旁边一排房子告诉我:他姓许,就住在那里,考完试可以去找他,他愿意借“大书”给我读。
那时我正喜爱读书,囫囵吞枣般读完哥哥姐姐的语文课本,连地面上有字的纸片都会捡起来瞧个仔细。爸爸在城里工作,每个星期天都要回来,我便从他衣袋里摸一点小钱,到街上买小人书来读。我的“藏书”日益丰富,令同龄的孩子们羡慕不已。
我记住了许老师指给我看的那扇门。下午,考试结束铃一响,我就急切地交上试卷,气喘吁吁地跑到那里。我羞赧地立在门口,许老师果然正坐在屋里等我。他说你来啦,进来吧。里面还通着一间屋,他把我领进去,来到一个大书橱前。哇,这么多书,我从来没见过!当时,我真想把那些书都据为己有。
许老师问我喜欢看哪种书,可以任意挑选一本。面对这些堆得像一堵墙似的“大书”,我摸摸这本,碰碰那本,一下子竟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好几天前在村里看了一场露天电影,片名叫《新儿女英雄传》,看到与电影名称相似的一本书时,我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地点了它。许老师抬手把书抽出来,递到我手中说,这是上册,还有下册,看完来换。
手捧这砖样的一本书,我心里像抹了蜜,欢天喜地回了家。
回去读时才知道,这本《儿女英雄传》不是讲牛大水、杨小梅的故事,而是清代一个叫文康的人写的章回体小说。好在书是用白话文写的,也很有趣,身心很快便沉浸进去。我独自坐在屋后竹园里,几乎一口气读完了它。第三天,我就来还书。
没想到接待我的不是许老师,而是一位女士,跟许老师差不多年纪——后来我才知道,她是许老师的妻子,姓丁,也是老师。我很失望,原先怕许老师考我书的内容,想好了许多话,现在全都没用上。估计许老师不曾叮嘱她什么,她不知道我来借过书。我天生腼腆,不好意思主动提换书的事,见她收下书,说声我走了,逃也似的跑出了她的家。
这一逃之后,我再也未能见到许老师。多年后经过多方打听,我终于知道这位一面之师叫许振华,是下乡的知青,老家在扬州市区,当年不久后就从仪征调回去了。
因为爱读书,大学里我学的是中文。进大学第一次去图书馆,我就迫不及待地借阅了《儿女英雄传》下册,知道了主人公安龙媒、侠女十三妹最终的命运。我在图书馆里又借阅了袁静、孔厥合著的《新儿女英雄传》,这才知道原来小时候看的那部电影是根据这部长篇小说改编的。
如今,我自己也成了一名教师,幼时好读书的习惯坚持到如今,常常“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我还惜书如命,不相干的人若想从我这儿谋一本书去,难于登天;挚友来求,我也千叮咛万嘱咐:不能沾上油垢,不可弄出皱褶……若有学生相借,我却慷慨予之,一如许老师当年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