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春节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那些年的春节

■沈益亮

我怀念小时候的年,那时候过年很有年味。那时我常常扯着母亲的衣角傻傻地问:“妈,啥时候过年?要是天天过年该有多好啊!”

那些年,为了能让自己的年过得更有滋味,刚放寒假我就开始积攒零钱。我捡拾了不少废铁、废纸、废薄膜之类的东西卖给收购站,换来一分二分的零钱留着买过年的爆竹。

孩子们的钱来之不易,当然不能轻易出手。女孩喜欢买一朵便宜的头花,过年时戴在头上,让自己像个小仙女。有些女孩心细,会把绢花珍藏好,留着来年戴。除此之外,再配上一双新鞋子、一件漂亮的花衣服就足以让所有的女孩抿着嘴角高兴上好几天。而一两盒小掼炮则能使男孩们快乐地回味一整年。

时间一天天过去,过年的氛围逐渐浓烈起来。这时最忙碌的是主妇,最快乐的是孩子。春节前,几乎每家要做一桌豆腐。从我记事起,每年我都和姐姐一起磨豆浆。姐姐负责推石磨,我负责往磨眼里添黄豆。雪白的豆浆,沿着磨口汩汩地流下磨槽,散发出清新的豆腥味。磨好豆浆后,我就站在一边看父母和姐姐继续制作豆腐。一两小时后,豆腐的香味就弥漫整个屋子了。

农村里殷实的家庭一般每年至少要养两头猪,杀一头过年,其余的卖掉补贴家用。家乡腊月二十三这天是小年,家家要祭灶,以后几天就要紧锣密鼓地蒸馒头、做年糕、炸肉圆、炒年货……

腊月三十吃完中饭,家家户户就开始贴年画、春联和门神,希望保护家人平安,也为节日增加 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有些人家连猪圈和牛圈也会贴上一张红纸,以求牲畜也平平安安过个吉祥年。

接下来是最忙碌的时刻,因为要包出晚上和初一早上吃的饺子。包饺子时,母亲会偷偷地将一枚一分硬币包进一只饺子里,看初一早上谁有幸吃到,那就说明这个人今年要交好运,喜事连连。晚饭过后,按习俗要守夜熬岁,对于我们这些贪睡的孩子来说真是一种煎熬。最后,父母会给我们发压岁钱,虽然不多但也能让我们开心至极。我把压岁钱小心翼翼地放进口袋里,一溜烟爬上床睡觉。大人们还把为我们准备好的新衣服、新鞋子都放在枕头边。一会儿工夫,听着窗外那些零零星星、或远或近、噼里啪啦的爆竹热闹地响起来,乡村四野鞭炮声此起彼伏,此时年味达到了顶峰。

大年初一是孩子们丰收的时候,有的孩子顾不上吃早饭就忙着挨家挨户拜年了,往往从村庄的一端开始,顺着向另一端奔去拜年。这天的孩子都特乖,嘴也特甜,给长辈们磕头拜年,为的是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孩子们讨着“彩头”,就是大糕、果子、花生、葵花子、糖果之类的,放在衣服的口袋里,一圈结束几个口袋盛得满满的,偶尔也会收到长辈给的一两毛钱,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如今一转眼又近年关,童年时那些充满温馨、快乐、喜庆的日子,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浮现,成为挥之不去、让人难以忘怀的回忆。春节年年有,但我心底却依旧保持着那份对过年的执着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