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协同育人”理念共筑“家校彩虹”之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省召开基础教育系统贯彻落实《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现场推进会——

唤醒“协同育人”理念共筑“家校彩虹”之桥

2020年12月30日,省基础教育系统贯彻落实《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现场推进会在扬州市邗江区召开,会议旨在推动全省基础教育系统贯彻落实《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主体职责和法定要求,切实做好中小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全力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省妇联副主席沈梅等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妇联、省残联等职能处室负责人和各设区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妇联分管主席等70多人参会。

补齐方法能力素质“短板”

顾月华指出,省教育厅历年来高度重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以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为抓手,强化学校家庭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不断推动家校紧密合作,构建新型家校关系,逐步形成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的生动局面。

沈梅表示,2019年正式实施的《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填补了我省家庭教育领域的法律空白,不仅用法治的力量做好家庭教育促进工作,而且推动了全省家庭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积极贯彻落实《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过程中,我省各地各校涌现出一批亮点做法,带动了区域教育的大提升。苏州市教育局将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项目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率先将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连续3年投入资金4184万元,惠及苏州市100多万学生家庭,为当地教育激发了生产力,为师生成长触发了着力点。徐州市大力实施“彭城好爸妈”成长工程,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建成学校、专家、家长共同参与、专职结合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营造积极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氛围。扬州市邗江区深入开展“新家庭教育实验”,打造家校共育“生态圈”,坚持“大水漫灌”和“喷灌滴灌”并行,打造新家庭教育“课程基地”,坚持“线上引导”和“线下指导”并进,打造新家庭教育网络阵地。

组建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热心家庭教育工作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是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据了解,我省从201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期全省家长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并将培训列入省教育厅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对约150名参与本市、县(市、区)教育系统家长学校管理、指导工作的在职在编中小学教师或校长专门培训,提高了家长学校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

破解不同学段家庭教育难题

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在本次会议前正式印发。记者在这份文件中看到,针对不同学段,我省均明确了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责任。

《意见》指出,幼儿园阶段应重点指导家长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引导幼儿关心、尊重他人,学会交往。小学阶段应重点指导家长培养儿童朴素的爱国情感和道德修养,建立珍惜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帮助儿童学习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初中阶段应针对少年快速发育、情绪敏感等特点,重点指导家长重视价值观教育和青春期人格发展,开展适时、适度的性教育,关注激发内在学习动力、正确应对学习压力,有效缓解和避免学业焦虑。高中阶段应重点指导家长帮助青少年树立国家意识、建立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指导家长做好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意愿,帮助孩子树立学习与生活的自信。

《意见》同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变迁,出现了一些典型的特殊境遇家庭,如流动留守儿童家庭、身心障碍家庭、离异或重组家庭、服刑人员家庭等,其家庭教育问题关系到一大批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应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各地各校要结合学生家庭特点,分类施策、分类指导、一家一策,不断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家庭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顾月华说。

沈梅指出,省妇联与有关部门近期调查显示,我省近50%的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约80%的家长提出需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但现有家庭教育服务指导资源比较匮乏,服务指导机构缺乏必要的准入机制和专业规范,且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如何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难点和问题,促进家庭教育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会议指出,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顾月华强调,各地各校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唤醒“协同育人”理念,既要唤醒家长,也要唤醒教师,充分认识学校和家庭两支队伍的重要性,从思想和行动上推进家校共育。要深化“协同育人”研究,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切实关注特殊家庭群体,针对现实问题,加强家庭教育研究,形成研究成果。要提高“协同育人”实效,针对校园手机管理、家庭作业管理、学生睡眠管理、体质管理、视力管理等,把具体问题解决好,力争家庭教育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新突破。要讲好“协同育人”故事,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宣传,用更走心、更接地气的方式,讲好家校携手育人好故事,营造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