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安”“食欲”到“食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食安”“食欲”到“食育”

——如东校园食堂升级记

■本报通讯员杨红兵陈杨

冬日,寒风凛冽,如东县马塘中学食堂内却温暖如春。两台大功率空调正高频率运作,橱窗内温度保持在合理区间。“我要一份红烧排骨和大白菜烧豆腐,还有……”窗口前,一位男生开心地点着菜。

近年来,如东各校围绕“食安”“食欲”“食育”三个环节,采用信息化平台规范管理学生食堂,把食品安全教育和食育课程融入日常教学,新一轮“放心学校食堂”建设初显成效。

建章立制,食品安全“看得见”

12月2日,如东县召开学校食堂管理暨学生营养餐推进工作现场会。这是如东教体局在疫情之后召开的规模较大的一次会议,参会人员现场观摩该县中小学和幼儿园21所学校食堂,以“责任、良心、本领、底线”为关键词的会议主报告得到与会者一致认同。

4个关键词背后,是如东“提质”学生食堂的不懈努力。如东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姜宁兵介绍说,该县实施立体化保障举措,定期召开学校食堂工作例会,并就遇到的各类问题予以制度化破解。

比如,针对各校批量采购共性食品,该县建立区域“大宗物品集中采购制度”,同时建立系列岗位责任制、服务人员行为规范和服务承诺制。

该县对选聘的食堂从业人员分层开展适岗培训,实现标准精细化、内容指标化、步骤程序化、考评数据化、管理规范化。同时,推进“互联网+食堂”管理模式,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等6类营养素标准定期比对,实现菜谱制订“算得准”;利用“阳光食堂”平台管理系统,对食材采购、验收入库、加工过程直至分餐等环节全程监管,实现伙食支出“看得见”。

自由选择,定制午餐“对胃口”

如东县马塘中学食堂是南通市首家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的食堂。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常态化分析学生口味,积极研发100多道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菜肴,同时开设专窗,轮换供应地方小吃,周末或重大节日则开设小型自助餐,提供节日食品。学校还为家庭有困难学生定期发放充值卡,有力保障学生多样性就餐。

马塘中学食堂自由多样选餐的场景,在如东县高中(职)教育阶段成为常态,该县初中和小学高年级阶段也已开始尝试。“我们设计了营养食谱库,增添了地方小吃和县域特色菜肴,荤素、营养搭配合理,菜品不断更新,尽可能地满足师生的营养需求。”如东县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周陈平介绍道。

步入如东县兵房初级中学食堂,橱窗下一排胖乎乎的保温箱引人注目。“冬天气温低,饭菜保温是个大问题。学校暂不具备自由供餐条件,但在食品保温、菜色品种、服务规范上都力求做到最好。”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将从初三年级试点,逐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餐服务。

育德育行,小米粒有“大内涵”

今年11月,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教育创新成果“新耕读文化下开放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精彩亮相。该校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以立德树人为着眼点,将食堂工作与“劳动育人”“耕读微课程”相融合,展现出“食育”课程的独特魅力。

“小米粒里藏着大德育和大文化”是如东教育人秉持的理念。为此,该县各校将食堂管理与德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创设学校德育新空间。

如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把幼儿“身体上的健康、心情上的愉悦、舌尖上的美味”当作工作追求,打造富有幼儿健康生活意蕴的食育主题环境,动态呈现“食育课程”内容,如“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加强幼儿对食物营养安全、节约粮食的认知。该县洋口初级中学在每一顿饭食中开展“锄禾”精神教育,学生走进食堂,不但能享受到美味菜肴,还能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办好食堂是全体教育人应有的担当。”姜宁兵表示,他们将增加学生用餐的体验感,努力培养孩子们健康饮食的习惯,打造更安全、更健康、更具满意度的学生食堂和学生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