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大堤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洪泽湖大堤

■梁万年

虽是严冬季节,但天气晴好,我前往洪泽实地探访了三河闸。三河闸有淮河第一大闸、全国第二大闸的美誉,它有63道闸门,每道闸门净宽10米,大闸全长697.75米。三河闸于1952年国庆节开建,1953年7月建成使用。10个月的时间建成一座大闸,凝聚着10多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打破了国外专家“至少要5年才能建成”的预言。

大闸内外落差约有4米,东边浅水处,许多人端坐在水边垂钓,场面颇为壮观。关着的闸门呈弧状,滴水不漏,让我们非常惊讶:这该是怎样的高超技术才能做到啊!

雄伟壮观的三河闸,当初设计行洪流量是8000立方米每秒。1954年特大洪水,三河闸泄洪10700立方米每秒,确保了里下河地区的安全,顺利通过了“大考”。经过几次改造,现在的泄洪能力达到12000立方米每秒。

三河闸地处当年“仁义礼智信”五座减水坝的“义”坝上。在闸南处,可以看到两头卧着的镇水铁牛。据说,镇水铁牛于康熙四十年端阳节午时在高良涧开始铸造,共铸成16头。铸成后的铁牛分置在洪泽湖大堤各险要地段,如今仅存5头。

当初,修建三河闸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多次批示。正值抗美援朝之际,国家经济极端困难,党中央还是把民生工程当作头等大事,努力根治水患为民造福。

在洪泽湖水利碑廊,一些历史遗留的石刻、石碑引人驻足。印象最深的有两块。一块是乾隆三面题字碑。这块石碑,记录了乾隆皇帝三次到访、三次题词,显示朝廷对根治淮河水患的决心。一块是“永保群众利益”的石碑,记录的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对老百姓的庄重承诺。其余则是“金堤永固”“普庆安澜”“一定如意”“风恬浪静”等石碑,寄予着世世代代人们美好的期盼。

据史料记载,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汉魏隋唐时期的洪泽湖大堤,其主要功能是捍淮、屯田。从明万历八年至清乾隆四十九年,是洪泽湖大堤大扩建时期,扩建的原因是黄河全流入淮,淤塞逐渐加重。洪泽湖大堤是中国古代水利规划、坝工技术在18世纪前领先世界的重要历史见证。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前,大堤曾多次决口,危害甚烈。仅以“周桥大塘碑记”为例,1824年,大堤被冲毁,湖东被淹,墙倒屋塌,人畜死伤无数。此后,清政府派林则徐等修筑了周桥大塘内堤。如今,洪泽湖大堤作为大运河58处遗产点之一,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周桥大塘遗址公园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评估验收点之一,这段尚存的730米长的石工墙依然巍然矗立着,园内有林则徐治河塑像,石工墙上还有“林工”铭文的铁锔。

如今的洪泽湖大堤,真的是“金堤永固”,守护着近3000万百姓。1991年大水,2003年大水,大堤都固若金汤。2016年加固后的大堤,可防百年一遇的洪水。堤顶沥青路面,平整光滑。长堤不仅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大堤两侧都是高高大大的树,树隙下修建了栈道、步行绿道、健身器材以及可供人们休息的亭子、桌凳等。面湖的护坡,用玄武岩砌成,长达67公里,蔚为壮观。堤顶护坡的碑刻,彰显着洪泽湖大堤丰厚的文化。毛泽东同志手书的“洪泽湖”三个大字成了人们打卡的胜地,其手书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代表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