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来的人间风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挖出来的人间风味

■张金刚

与诸多在枝头招摇的果蔬不同,“根茎菜”显得低调含蓄多了,堪称食材界的“隐者”。它们深居地下,最接地气,从耕种到收获,汲取土地营养、日月精华,在泥土中潜滋暗长,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自然嬗变,不得而知,任凭想象。

锹、铲、锄、镢,握在手中,俯身大地,如探宝一般,用最虔诚的姿势、最相宜的力道挖出来。虽是宝,但却大多有着其貌不扬、土得掉渣的外表,但其朴素之下蕴含的内涵与风味,愿意与之亲近者,必可获得。

萝卜算是最水灵的,它们用一簇翠绿翠绿的缨子,昭示着蓬勃的生命力。“萝卜响,嘎嘣脆,吃了能活百来岁”,虽夸张了些,倒也道出了其“小人参”的身价。水萝卜、青头萝卜最宜生吃,且不剥皮。洗净,或直接拿缨子蹭掉浮土,“嘎嘎”狂嚼,微辣中略带微甜,清爽脆生;涮火锅间隙,上一盘“萝卜开会”败火清口,最是称意。

腌制泡菜,算得农家深秋一景。各种各色萝卜,堆成堆,排好队,静静候着。切块也行,整个也行,码在瓶坛罐缸中,借盐粒、作料在时间里浸渍,发酵,酸爽的“群英荟萃”便可从冬吃到春。数九寒天,百搭的萝卜与鲜美的猪肉、牛肉、羊肉清炖,窗外北风凛冽、雪花飞舞,屋内咕嘟咕嘟、香味弥漫。

相比之下,红薯就略显干巴了,但其祖先从美洲漂洋过海远道而来,在中国大地开枝散叶,生生不息,足见其魅力。一棵秧苗扦插入土,生出一根又分蘖数根藤蔓,在土地上匍匐蜿蜒,将能量全聚在硕大的红薯之内。刨挖出来,白皮白瓤的、红皮白瓤的、黄皮黄瓤的、紫皮紫瓤的,格外喜人。

春来,全村人育秧插秧;炎夏,全村人除草翻蔓;秋至,全村人挖薯窖藏;一冬,全村人做薯食薯。如果嫌油炸或油煎腻了些,那生吃是个不错的选择,脆甜。最能激发红薯原香的是蒸和烤。掰开,鲜艳细腻的薯肉牵扯出丝丝缕缕的纤维与香气,惹得口舌生津。煮粥时放入几块,满锅甜香。提取红薯粉,制成凉粉,凉拌消暑;制成粉条,炖菜下饭。

土豆,我们称其为“山药蛋”。它在粮食界,居小麦、稻谷、玉米之后,排老四,足见其广受欢迎。种土豆时,一小块土豆顶一个芽儿,直接种入土里,便可长出翠绿的苗,开出粉紫的花,育出数枚丰满的土豆,是餐桌必备。蒸、烤、炒、熘、炖、炸、拌;或块,或丁,或片,或条,或丝,或泥;粗放也好,精致也好;原味也好,混搭也好,一种烹调一个风味,调和着寻常百姓一日三餐。

我曾跟在父母身后,种过,更挖过。曾“掘地三尺”,挖出修长的麻山药,蒸食、炒食或熬粥,或做出甜蜜营养的高烧麻山药解馋。曾在田埂、山野,顺着几蓬黄花、几根长秆,刨出一堆洋姜,搭配同是挖出来的萝卜、芥菜、蔓菁,腌出酸脆爽口的佐餐小菜。曾从池塘淤泥里挖出节状的莲藕,切片,焯水,凉拌,如朵朵白花绽放盘中,养眼又养身。还有莴笋、竹笋、芋头、荸荠、人参……特别是那调味必备的葱、姜、蒜,虽永远只是配角,却总是最佳,将各种异味化于无形,只留美味在人间。

与时蔬易蔫易腐不同,根茎菜皮实得很,随便扔哪儿都可,若窖藏,味更美。即便它们生了芽子,也不打紧,泡入盘中、瓶中,不日便可生根,荣发,甚至开花,收获雅致的案头清供。

我常对着土地出神,感叹其神奇与多情。普普通通、数代耕作的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只要用心用力种管,就会欣欣向荣,收获至宝。我也不禁对这些根茎菜心生感恩与敬畏。它们在地下无声无息,孕育出人间风味,却从不居功自傲,永远向下,低至尘埃,埋进泥土,令大地活力充盈。经过百余天潜心成长、修炼升华,终有一天拱土而出,迎来“高光时刻”。做人,也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