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教育”:让学校像“家”一样温暖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家园教育”:让学校像“家”一样温暖

■胥志东

冯友兰先生把人在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分为4种不同的境界,但事实上,不仅做人需要境界,办学也是如此。当一所学校的办学有了“境界”,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生机与魅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涵养、高素质的学生。而这境界皆源于学校的文化,可以说,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基于这样的思考,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因地制宜,在总结学校办学历史的同时展望未来,进而提出了具有潘家小学特质的“家园教育”。“家园教育”是学校深度推进素养教育的一种实践样态,它是基于过往、当下与未来的办学愿景所提出的教育哲学,更是潘家小学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它让学校的教育观念逐渐有了生命的灵性,师生的心中多了乡土的情怀,教学样态回归到了成长的本质。

以“家园教育”为圆心的课程建构 哲学家阿格尼斯·赫勒说过:“我们都需要家园为我们提供熟悉感、自信感和温暖。”依据“家园教育”理念,我们系统构建了“吾爱‘五家’”课程,课程秉持“家中有我,园中有你”的核心思想,以“家园教育”为内涵,融通于课程之中。在课程结构上,以“家”为横、以“园”为纵,横向为“五家”,即“持家之仁”“传家之义”“宜家之礼”“行家之智”“当家之信”,纵向为“三园”,即“田园课程”“乐园课程”“开园课程”。“田园课程”以基础课程为主,从“生命与健康,语言与人文,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探究,品格与修养”五大领域将现有课程进行整合;“乐园课程”对应基础课程的五大领域,由校本必修和校本选修课程组成;“开园课程”同样围绕五大领域,结合“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社会实践+”项目,将现有的学校课程进行全面融通,给予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从而呈现出师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展示自我的幸福成长样态。

以“家园教育”为轴线的学校管理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正是由于思想的存在,才让每个人的行为有了可循之迹,也让人的一切实践行动有了意义的导向。在“家园教育”的理念指引下,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强化了师生有意识的活动,并对师生无意识的活动进行了明晰,让全校师生能够朝着一个方向思考问题、付诸行动、为之努力。

在管理中,我们着力培养师生们的“家园意识”,即对已有家园或理想家园,在观念层面上所寄予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家园情结”的意识性表达,这种意识性表达使人获得安全、避免焦虑和空虚。我们根据家园意识,设计师生“家园身份”:教师形象为“明师”,儿童培养目标为“家园小卫士”“家园小智士”“家园小贤士”。这样的群像素描让师生能够对学校的文化及发展产生切身的体会与认同。也正是因为对学校发展意义的集体认同的形成,逐渐就有了学校的“共同愿景”;因为具有共同愿景并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强烈愿望,进而师生会主动“亲近家园”;师生不断地被家园文化熏染,慢慢地自己的文化品相就被定格下来。基于以上,教师有了奋斗目标,学生有了成长规划,学校的管理也自然有了“人的身影”。

以“家园教育”为底色的氛围营造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场所,既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地,也是学校文化的创生地。校园一草一木、一墙一砖皆为教育资源,且各有渊源,是对“家园教育”的最佳诠释,体现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暗合“家中有我,园中有你”的课程理念。学校一楼一寓意,一路一渊源,一园一景致,皆具教育意蕴。

在潘家小学,处处弥漫着类似“家园”般安定祥和的气氛。在“家园教育”中,每个个体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为着同一个“家园教育”的目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自成长;每个个体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为着共同的“家园教育”愿景相互扶持、彼此成就、协同发展;个体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这里,人与人之间以家人相待,人与物之间以文化相传,全体师生正一步步把“家园教育”的幸福变成现实,努力将“家园教育”进行到底。

(作者系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