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的﹃导师﹄

行思

杨德广,生于1940年,曾任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等。他将自己积攒的书稿费、讲课费及卖房所得,全数捐赠,设立“杨德广教育慈善基金”。

■成长春

时光如流,往事如昨。35年前,我有幸结识了杨德广教授。记得初次见面交谈,他睿智的思想和高度的自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杨老师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我时常向他请教,他的为人之道、治学之法时刻影响着我,鞭策着我,成为指引我前行的“灯塔”。毫不夸张地说,杨老师是我一生中最尊敬的人生导师、学术导师和工作导师。

杨老师常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55年来,杨老师坚定不移地践行这一教育理念。他爱国、爱校、爱生,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视事业为生命,以学校为家,以师生为本,淡泊名利、境界高远。

近20年来,杨老师先后拿出400万多元捐助自己曾经就读过的小学、中学和大学3所母校的贫困生、优秀生,并设定了“有生之年至少要资助1000名贫困生和优秀生”的人生目标,生动诠释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价值追求。拳拳爱校心,浓浓爱生情,感人肺腑。每念及此,深受教育,更加增添了我人生奋斗的动力。

“高等教育行动研究”是杨老师5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学术追求。他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见证者,更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被高等教育学界的同行称为“行动研究的典范”,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敢于直面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立大学董事会和基金会”“适应性教育”“要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教学领域中去”等一系列观点和论断,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立志、勤奋、惜时”是杨老师的座右铭。数十年来,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硕果累累,让人惊叹。他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之中,先后出版40多部著作,发表了600多篇论文。记得有一次,我在盐城师范学院工作时遇到杨老师,我俩谈起了学术。我说我1个月完成了1篇文章。杨老师说他去澳大利亚出差,10天就完成了3篇文章。我很惊讶,杨老师告诉我,他的秘诀是:“平均每周写1篇文章,周日思考问题,周三、周四调研,周五、周六完成文章撰写。”杨老师惜时如金、勤思笃行的精神可见一斑。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永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这是杨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的真实写照。杨老师曾先后担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等职务。在工作期间,杨老师始终兢兢业业、一身正气,管理业绩卓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的人生信条。在师生看来,他是“平民校长”“绿化校长”“自行车校长”,是勇于探索、敢讲真话的“教育勇士”。杨老师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清廉的工作作风于一身,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杨老师品格高尚、学识渊博、能力卓著,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典范,我想,杨老师就是这样的“大先生”。有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出了我的心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尽管我已年过花甲,仍远没有达到杨老师的境界,但是我将继续视杨老师为我的精神坐标和人生榜样,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