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消失的红薯窖
■魏青锋
从我有记忆开始,老家农村每家都有一口红薯窖。入冬以后,红薯、南瓜、大葱、白菜都堆放在葫芦形的窖底。窖,大约都在前院,距离厨房近。窖口用砖砌筑,高出地面十几公分,盖了厚石板,防止有人不小心跌落或雨水渗入。
我家搬了新宅,院墙还没有筑起,父亲先着手打红薯窖,从大队部借来一架废弃的辘轳,就在西墙下的背阴处凿出圆柱状的坑。父亲蹲在坑里,手里拿着洋镐,不断地深挖,有了积土,就用短把铁锨铲去。仄狭的空间难以直起腰,父亲只能露出灰头土脸,屈着胳膊把土一锨一锨倾倒在窖口。休息时,母亲递了水烟袋过去,父亲用窖口的毛巾擦把手脸,抱着水烟台,“呸”地吹着了纸媒,随着“呼噜噜”的声音袅起一阵烟雾。这会儿,母亲已经把土铲到篮子里,然后转运到大门外。
等到竖井再深一些,父亲站立时,窖深已没过头顶,这时就要把辘轳抬过来,架在窖口上,一条井绳系着篮子,晃晃悠悠垂下去。父亲已扩大开挖面积了,开始打葫芦形膨胀的身体部分,空间也渐渐开阔了,短把的洋镐和铁锨换成了长把,父亲也可以伸直了腰。竹篮里土满了,铁锨和洋镐磕碰出清脆的声音。听到讯号,我跟母亲就开始
绞动辘轳。篮子上来后,母亲解开绳子,提着一篮子土倒在院外,等到再准备放空篮子下去,父亲便喊:“把水烟袋放下来!”母亲边往空篮子放水烟袋,边嗔道:“不是刚抽过吗?”父亲伸出沾满土灰的脸,朝上“嘿嘿”地笑着,露出牙齿。高兴时,父亲还会铿锵有力地吼起秦腔。
红薯窖赶在中秋节前彻底完工了,紧接着,农村就进入繁忙的秋收时节,不多的包谷棒子、黄豆、辣椒、南瓜、白菜都要赶着收回来,随后每天晚上一家人都会围坐起来剥苞谷粒。等到苞谷晾晒几个大日头,入了粮瓮,就要开始挖红薯了。红薯易生长,都栽植在土质贫瘠的沟边地和坡地,父母领着我们姐弟先去最远的坡地,那是北山的半山腰。
母亲一镢头下去,挖出一窝个头很大、颜色鲜红的红薯,其中一个还被母亲劈成两半,黄灿灿的表面渗出丝丝乳白的汁液。母亲用小刀削开红薯皮,我们姐弟“噌噌”地嚼着,满口香甜。父亲也挖了一镢头,又是一窝,父亲高兴地吼上秦腔,满山谷都是他高亢的回声。
红薯丰收了,除了留下当月吃的,其他的都要入红薯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顿顿有红薯吃,已经很满足了。可红薯吃多了,也难免乏味,母亲做饭就变着花样,今天是红薯粥,明天蒸
红薯,过几天就做红薯饸饹。红薯饸饹属母亲做的最筋道可口,因为里面要掺面粉,每次吃我们姐弟都跟过节一样高兴。平时下红薯窖取红薯南瓜,都是父亲亲自去。有一次父母亲去赶集,我们姐弟在家,就突发奇想下地窖取红薯烤来吃。谁知过后很快让父亲发现了,他发了很大的火:“红薯窖都敢下,你们知道下面多危险?”
随后就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次年春末,父亲下红薯窖取红薯,母亲眼看着刚下去的父亲晃晃悠悠,站立不稳倒在红薯窖底,着急地大声哭喊,邻居们闻讯赶来,找了功率大的“电葫芦”往红薯窖吹风,然后才把已经昏迷的父亲救上来。原来,气温升高,存放的东西腐烂,产生了有毒气体,加之窖里氧气稀薄,导致父亲晕倒。这事过后,我们才明白父亲坚决不让我们姐弟靠近红薯窖的原因。
后来,家里的生活慢慢有了好转,先是小麦苞谷等粮食年年丰收,家家都有了余粮。进入新世纪后,又栽植了苹果树、核桃树、花椒树等经济作物,很多家只在田间地头栽种十几棵红薯,吃个新鲜。可父亲再也没能见到这些,红薯窖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前几年,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回填了红薯窖,陪着我们一起度过艰苦岁月的红薯窖,彻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