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家校同频,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泰州市姜堰区官庄中心小学刘华徐忠林
劳动教育要落地生根离不开家校携手,唯有家校同频,形成合力,劳动教育方能开花、结果。
观念一致。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家长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无关紧要,家长包办孩子一切,甚至“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孩子从小养尊处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当下不少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孩子对劳动教育缺乏基本的认同感,更不要提劳动的能力与水平了。对学校来说,近年来,劳动教育淡化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各校按照国家课程计划与实施方案开设了劳动与技术课程,但由于缺少专职教师、缺乏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往往是“纸上谈兵”。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是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双方观念要一致。学校、家庭都要转变观念,要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参与劳动并真正热爱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力所能及参与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实践,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厘清职责。就劳动教育而言,学校、家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责任。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劳动教育方面,家庭基础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终身。因此,家长要不忘自己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角色,从小重视孩子的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身教重于言教。家长除了厘清自己的职责,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行动,切实做好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和崇尚劳动的引路人,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学校要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开全、开齐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劳动教育规律分年级段有序开展劳动教育,每个阶段都要重点明确、内容具体、方法切实可行。此外,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掌握劳动技能。
协同跟进。学校、家庭双方要利用好家长委员会这一阵地,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校要定期邀请家长进学校,交流各自在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存在的不足和缺失,以便共同商讨应对的策略和举措。学校在劳动课程师资缺乏的情况下,要主动与家长沟通,挖掘家长中的劳动教育优势资源,让学生身边的“能工巧匠”走进课堂,现身说教。与此同时,学校要根据节气、时令,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周边工厂、农庄实地参观走访,在实践中感知劳动、体验劳动,进而培养劳动习惯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