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学校办到家门口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把好学校办到家门口

近年来,镇江市以推进“八校联动、三大工程”为抓手,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主城区教育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

■特约通讯员唐守伦

初冬时节,改扩建后的镇江市第三中学,新建的体育馆和架空层操场格外壮观。“不仅学校的运动场面积扩大近两倍,而且下雨天也不影响上体育课。”该校校长顾准山如数家珍地介绍,除了运动场地,学校新建的食堂、教室、演艺厅、综合楼等,也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

镇江市第三中学的改扩建工程,是镇江市着力实施的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重点项目之一。近年来,该市着力促进主城区教育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赢得广泛好评。

“群众盼的,就是我们要办的!”

镇江市上一轮主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制订于2003年,2009年曾修订过一次,但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变化,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原有规划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主城区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不足、校园周边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加剧。

以京口区为例,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校、名校多集中于大市口片区,优质资源框架不够开阔,辐射力没有实现最大化。在1公里范围内,就分布了镇江市中山路小学、镇江市八叉巷小学、镇江市实验小学、镇江市解放路小学4所学校。而东部地区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只有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和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大禹山校区两所学校。

从生均占地面积来看,镇江市第三中学生均占地20平方米,镇江市中山路小学生均占地5平方米,原八叉巷小学生均占地10平方米,而省定标准为小学不低于23平方米(老城区小学不低于18平方米)、初中不低于28平方米。对照要求,这些学校远远没有达标。同时,还存在教育资源浪费现象,高峰时拥有学生700多人的镇江市第四中学,前几年仅有学生300人。

“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老城区,学校集中、拥挤、老旧,生均占地面积不达标;新城区教育资源总体紧缺,空间分布不均,成为制约镇江教育发展的瓶颈。”镇江市教育局局长刘元良介绍说,镇江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通过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等各种途径,呼吁进行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群众盼的,就是我们要办的!”镇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2017年3月开始,要求镇江市教育局会同镇江市规划局等部门着手进行市区义务教育布局规划的修编工作,并将其列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经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规范性程序,2018年5月,镇江在全省率先修编并颁布《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2018-2035)》,并据此制订和实施“八校联动、三大工程”布局调整方案,优化主城区教育资源布局配置。

以“民生工程”促进教育现代化

“八校联动、三大工程”总投资近10亿元,新增教育用地约150亩,新建校舍面积11万平方米,具体包括镇江市第三中学改扩建工程、镇江市江南学校扩建工程和镇江市实验初中迁建工程。

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2018年,“八校联动、三大工程”列为镇江市政府“百项工作目标”和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19年,该工程又列为镇江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突破项目。镇江市委、市政府和镇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多次深入工程施工现场,推进解决施工难题。镇江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走访相关学校改扩建现场,及时了解工程进度。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八校联动、三大工程”稳步推进。镇江市第三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新征用地13.5亩,学校总占地扩大到40亩,按16轨48个班级、最大在校生数2160人规模建设。新建校舍地上面积约2.4万平方米,地下车库8600平方米,并对原建筑物进行改造,有效扩大了镇江主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

镇江市江南学校扩建工程项目新征用地34亩,校园面积扩大近一倍,按14轨42个班级、最大在校生数1890人规模建设。新建校舍地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下车库1万平方米,建起了实验楼、办公楼、综合楼、风雨操场、田径场等。目前,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全面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镇江市实验初中迁建工程新校址总用地约51亩,按照8轨24个班、最大在校生数1080人规模建设。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2.7万平方米,地下5300平方米,地面建筑包含教学楼、实验综合楼、行政办公图书楼、风雨操场及食堂、报告厅等。其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室外配套工程正在同步施工。

此外,根据资源最大化利用原则,镇江市第四中学校区交由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办学,后者的学校面积从11亩扩大到33.5亩,办学条件大幅提升;新建综合楼和食堂(含停车库)建筑面积6790平方米、室外操场4257平方米,配套完成绿化2600平方米,校区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这些教育民生工程的竣工,镇江市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将进一步扩大,这也必将有力带动市区义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升。”镇江市教育局副局长薛安明表示。

惠民“硬举措”

营建和谐“软环境”

学校布局调整工程不仅极大改善了教学和活动条件,也改善了学校周边环境,带动了镇江主城区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造。

扩建后的镇江市第三中学增设了北门,放学时可进行分流,同时改造了南面的西府街和北面的仙鹤巷,学生放学时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改善。新建的地下停车场约能停放300辆自行车和198辆小汽车,不仅解决了教职工的停车问题,还可适当缓解周边居民的停车难题。

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校长陶静说,改造前,全校2000名学生从一个校门进出,每到上学放学,门前的道路就会出现拥堵。改造后增加了两个门,既可以分流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家长到达指定位置等候,家长安心了,周边居民也省心了不少。

“学校的教学、生活条件改善了,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益,也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镇江市江南学校校长袁广明表示,学校改扩建还带动了华润路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校园周边环境,附近的居民也很满意。

“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协调发展,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心之所向。”刘元良说。在“八校联动、三大工程”基础上,镇江市教育部门还将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底线要求,系统谋划,采取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等多种方式,放大优质资源辐射力,不断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稳妥有序解决“择校热”问题。同时,按照“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思路,打造更多的品牌学校,满足全市人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