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不可缺席的主题班会”说起
■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校张来群
新学期伊始,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校在全校30个班级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举办主题班会的热潮。我们认为,以“劳动美丽,节约光荣”为主题的班会,不可缺席。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他还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只有品尝过劳动艰辛的人,才会格外珍惜劳动成果。劳动是光荣的、美丽的,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当下着力倡导勤俭节约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才能积极地、有效地传播这一思想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劳动、勤节约的良好习惯呢?
重视成年人的示范作用
有人说,学生是家长、教师的影子;也有人说,学生是家长、教师的镜子。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折射出成年人的行为方式。现在,有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节约意识不强,盲目攀比,花钱大手大脚。其实,产生这种风气的根源并非在于学生自身,而是我们成年人。在爱劳动、勤节约等方面,家长、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学期,我校对施行多年的“陪餐制”作了改进与完善,将原来的“点与点”陪餐制(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安排一位校级领导陪同一位学生,单独用餐,聊学习、生活等)改成现在的“面与面”陪餐制(学校全体教师,包括校级领导、中层干部,统一分配到各个班级,与学生一起用餐)。这样,教师起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光盘行动”真正落到实处;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春风化雨般的启迪与教育。
开发适切的校本课程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为了使学生的习惯养成、个性发展和素养提升有保障,我校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校本课程体系,在原有的社团活动课程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实施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校本课程。比如,侧重于劳动方面的:陶艺、苏绣、剪纸、桃花坞雕刻、园艺、烘焙等;侧重于节约方面的:节约粮食、建设节约型校园、变废为宝、水循环与利用、低碳生活等。这就犹如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了一粒粒真、善、美的种子,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勤节约的意识与习惯,又可以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还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不要只囿于一些“名词概念”,也不要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会背诵“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古诗名句。我们要学会放手。其实,放手也是一种爱。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给学生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为他们创造条件,给予支持,提供展示的机会与平台。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一个孩子一定要学会用行动去心疼父母,能承担的家庭责任从小就得承担。新学期,我校进一步强化指导、细化落实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一日常规”做“加法”。比如,在家里,学生每天必须主动承担至少一项家务劳动,并在“家校合育本”上做简要记录,请家长签字;在学校,学生每天必须做好“开心农场”(在校园一隅,学校给每个班级划分的一块自留地)的耕种与管理、班级垃圾分类和绿植养护等。这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如果将批评压到最低的限度,真诚地去赞美,人们的善行就会得到强化,同时,不良的行为也会因此而弱化。教师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激励和赞扬,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更上一层楼”。同样,学生爱劳动、勤节约的善行也需要教师用真诚的赞美来不断地加以巩固与强化。新学期,我校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力度,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管理与教育的功能。比如,我校优化、完善了《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校学生“每月之星”评选实施方案》,在原有的“每月之星”(包含学习之星、管理之星、合作之星、进步之星、阅读之星、礼仪之星、卫生之星、纪律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评选基础上,新增劳动之星和节约之星,要求每班每月评选一次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要想除掉田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同理,一个人想要铲除心中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如果用爱劳动、勤节约等观念来占据学生的心灵,那么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希望的田野”。“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过:“决定一个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是人心,而人心是教育塑造的。”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勤节约等方面的习惯养成及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