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难忘儿时中秋夜
■童如珍
小时候,我们老家中秋夜的主要活动是吃月饼、烧瓦窑与赏月。
晚饭后,八仙桌上摆了月饼、柚子、花生等果品,一家人围桌而坐。女主人先端上一碗茶水,双手合掌,对着中堂的香几念念有词,大概是供奉祖先。之后,大家开始吃月饼,从前的月饼个头大,半斤一个,表面嵌着黑白芝麻,馅里有冰糖,嚼起来“嘎嘣、嘎嘣”响,从嘴中甜到心里。
吃月饼,是各家分散进行,烧瓦窑则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一个村会有几座大的瓦窑,是大人们利用工余时间搭建而成,烧窑也是大人们的事情。而小孩子们则对自己搭建的瓦窑更感兴趣。为首的分好工,大家各负其责,分头行动。有人从房前屋后捡拾废弃的土瓦,这种瓦片未过釉,火烧起来不易坼裂,容易烧红并持久。技术好点的负责砌窑,其他人贡献稻草或木柴,最好再找来几瓶煤油。
有些家里大人不让拿柴禾,孩子们便到生产队的柴垛里去偷拿。至夜间,小孩们早早地齐聚到瓦窑边,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为首的说声烧窑开始,大家立刻忙活起来,添柴的,搅火的,泼煤油的,相互配合默契。不多时,瓦片烧得通红,整座瓦窑就像猩红的宝塔,熠熠发光。随着搅火棍在火堂里舞动,火焰从瓦缝中“呼呼”喷出,爆裂的火焰形成一簇簇火星向空中四溅,宛若散射的烟花,绚烂夺目。光亮映照着孩子们沾满灰烬的黑脸,窑火的“哔剥”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随风在夜空里久久飘荡……
赏月,对孩子们而言无关紧要。他们最关心的是今夜皎洁的月光,便于他们开展一项更重要的活动——摸秋。摸秋是中秋之夜孩子们的“专利”,实际上就是“偷摘田地里的果实”。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可以,被人发现不准打骂,至多只能吆喝赶走。
那时的秋季,田地里能吃的瓜果并不多,主人们为防摸秋,往往会派人把守。可孩子们盼了一年的机会,哪能轻易放过。他们早有预案,事先踩好点。哪家的柚子是红瓤的,又酸又甜;哪家的甘蔗又粗又长;还有行进与撤离路线都打探停当,待月朗星稀时便开始行动。当遇到有人蹲守时,他们会运用调虎离山的计谋,将大人引开后再下手。对摸摘秋瓜,他们的方法简便而独特,一人在瓜地里就地打滚,碰到硌背的东西一定是瓜,顺手一拧瓜蒂,摘下就行。不过有一年失手而闹出一场笑话。那次,按老方法摘下一个又长又大的“烧瓜”,一摸有毛,大家以为是瓜还没成熟。虽有疑惑,却还是一人一口,将瓜吃了个精光,只是感觉有些酸涩,没有半点甜味。待第二天路过,发现那是一片冬瓜地,昨晚啃下的带毛的冬瓜皮还在,大家一传,嘲笑了半年。儿时的中秋之夜富有情趣,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