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中学:弘扬“精一”文化 追求卓越教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江苏省宜兴中学:弘扬“精一”文化 追求卓越教育

■通讯员闵祝伟

在全国闻名的“教授之乡”、宜兴东氿之畔矗立着一所百年名校——江苏省宜兴中学(以下简称省宜中)。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激励着历代师生励精图治、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省宜中坚持“亲爱劳苦,惟精惟一”的办学理念,高扬“惟精惟一,追求卓越”的旗帜,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致力内涵发展,以全新的姿态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努力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品质高中。

精思精进,锻造名师队伍

“惟精惟一”,用省宜中校长姚伟荣的话说,即精思精进,用心专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思考辨析、用心专一,这是成就学业之路,也是成就人的才学和事业的成功之路。

姚伟荣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社会要弘扬的工匠精神,就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学校的卓越发展,须建立在目标的精准、课堂的精致、师资的精良、管理的精细、活动的精彩、环境的精美上,最终成就学子的精英人生。”该校的“精一”文化之道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学校的教育过程也由此成为师生们幸福成长的旅程。

近年来,省宜中有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这首先得益于该校管理制度的创新,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培育了一支名师队伍。该校从完善“名师”培养的制度和规划入手,结合教师队伍实际,积极推进“名师工程”,确定各层次“名师”的培养对象和培养措施,借助江苏省教育学会与宜兴市人民政府的“高品质宜兴教育”合作平台,激励一批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确立更高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内驱力,逐渐培养出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省宜中创新设立了“大概念背景下共生发展的精一教师联合会”,建立了由校内外专家引领,通过“学、听、赛、奖、研、评”等六大环节,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机制。机制的落地实施使青年教师在师德师能、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该校的名师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洪长根无锡市名师工作室”“张海强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邵然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以及以教授级高级教师戴顺良为代表的一批骨干教师,他们为青年教师成长树立了标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省宜中还通过评选“师德标兵”“学生最喜爱的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学标兵”“年度人物”等一系列活动,努力建设以“师生共育的情绪劳动者团队”为主题的“四有”好教师团队,引导广大教师践行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坚持方法创新、坚持科研支撑,争做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的“四有”好教师。

内外兼修,精心培育英才

建校90多年来,省宜中桃李芬芳,英才辈出,如前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著名的化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吴浩清,中科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朱既明,著名电子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太一等。他们积极进取、精益求精、报效国家,诠释了省宜中“亲爱劳苦、惟精惟一”的深刻内涵。

“培养优秀学生群体,让他们踏进国内外顶级名校,成为有用之才和社会栋梁,是省宜中必须承担的艰巨任务,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我们直面社会关切,多措并举,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路子。”姚伟荣说。省宜中牢固树立“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创新思维、整合资源,推进实施“资优生培育工程”,努力打造“出尖子促整体、出名师树品牌”的一流高中形象,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该校已形成校本特色的“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总范式,把促进学生的当下发展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该校采用内外兼修的方法,在机制、体制、教法等方面积极探索培养优秀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并完善了三年一贯资优生培养规划,配备了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团队,建立了总教练全面负责、任课教师和教研组积极配合的竞赛辅导体系,加强了针对性强的系列化培训。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生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在名校录取上已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近三年每年被清华、北大录取5人,被985高校录取近百人。

省宜中还创新推出开放办学举措,组建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开放日教学观摩活动,增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精准施教,激发学生潜能

中科院院士、著名教学科研工作者饶子和曾经说过,中学真正应该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能是只会考试的人才。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应该充分、全面地展示才华。姚伟荣对此深有同感,带领学校从构建规范优质、特色多元的课程体系入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省宜中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同时,创新开发校本课程,结合自主研究性学习,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该校已经开发开设了60多门校本课程,编写了30多本校本教材,并举办了一系列拓展性学术讲座,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努力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是近年来省宜中教育教学改革呈现的一大亮点。该校现有《晨钟》文学社、明德读书社、悲鸿艺术团、风华电视台、模拟政协、数理化爱好者协会等20多个社团,在学生自主管理下,各项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晨钟》文学社每年均有多篇学生习作被《美文》《中国校园文学》等文学刊物选载。数理化爱好者协会每年有40多名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江苏省一等奖以上奖项。爱乐民乐团多次获得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中学生文艺展演金奖,现已成为省内一流的中学生交响乐团。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赢得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省宜中对艺术教育一直非常重视,早在2013年,该校就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为了拓宽优秀学生录取名校的途径,2015年,省宜中结合宜兴深厚的书画文化底蕴及社会需求,创办了美术特色班,为在美术方面有天赋的学生拓宽了成才的渠道。近年来,在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专业统考和美院校考中,省宜中学生成绩优异,有3名学生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录取。

精彩课程,凝练办学之魂

1928年2月,一批社会贤达慷慨捐资在宜兴筹建了“精一学社”,自此,“精一”文化开始生根,绵延已近百年。姚伟荣说:“我们驻足回首,应秉承‘精一’文化的精髓,我们放眼未来,应赋予‘精一’文化新的追求。”

在新课程和新高考全面实施的同时,省宜中更加坚持对优质发展、内涵发展的不懈追求,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学校的成功经验,聚焦课程建设,建构富有特色的课程图谱,以特色引领学校系统改革,带动育人方式创新实践,服务学生个性发展。

在课题研究上,该校积极推进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大概念与大结构:理科教学践行核心素养的校本研究》的研究工作,在大概念和大结构理念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该校的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培育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设计研究》,以培育民族审美情趣为逻辑主线,依托教材,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经典,形成了符合“学习任务群”学习要求的丰富的课程内容,提升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生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把立德树人融入了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在课程基地建设上,省宜中承担的江苏省紫砂文化校本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成了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更成了培养学生浓厚乡土情结的基石。该校积极打造“指向大概念学习的高中理科课程基地”,建构基于概念与结构的学习模型,开发指向大概念学习的“精一”课程体系,探索理科教学变革的新范式。课程基地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个别化指导提供了第三空间,为探索大概念视角下因材施教提供了解决方案,让学校成为孩子安全试错和深度体验的场所,为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样本,树立了课程标准落地的新标杆。

面向未来,姚伟荣满怀信心,他说:“普通高中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我们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做卓越精一的事业、办精美一流的学校、育精纯如一的学人,让宜中人百年永恒追求的‘精一’文化之道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