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牢记育人初心 提升育人实效
■南京医科大学校长 沈红兵
在疫情防控中,南京医科大学师生主动担当,先后驰援湖北前线、坚守江苏一线、筑牢全民阵线、严守校园防线、义助国际“疫”线,疫情防控成为研究生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和“试金石”。累计上百人次获省级及以上荣誉表彰,其中1位研究生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鲁翔教授等6位研究生导师被评为全国抗疫先进个人。
牢记医学初心,冲锋疫情防控最前线
疫情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发出《致全体研究生的一封信》,号召全体研究生不忘医学初心,为人民健康而战。附属医院援鄂医师中,许多都是我校研究生导师;百余封联名请战书,向疫情宣战;30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坚守临床与科研一线,与病毒决战;多个医院科室的专硕研究生在前线导师远程指导下,快速成长为疫情期间临床工作的青年担当;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师生第一时间组成志愿队,赴国家、江苏及南京防控一线支援;护理学研究生主动请缨,冒着感染风险深入各附院护理第一线;还有更多的研究生走进社区,用专业所学帮助普通居民建起与病毒之间的“隔离墙”。我校研究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学誓言”,把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深深刻印在疫情防控的丰碑上。
立足专业优势,奋战学科创新最前沿
疫情发生以来,我校研究生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与病毒赛跑,在数据分析与疫情研判、病毒基因测序、检测试剂研发、临床救治、病理解剖、境外输入风险预测、防控效果评估等方面作出大量工作。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团队第一时间获取疫情特征,用于传染病动力模型研究;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团队筛选获得多条具有良好中和效应的新冠中和抗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药学院硕士生对已上市药物进行了抗新冠病毒的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发现瑞德西韦抗新冠病毒的作用机制;研制出大幅度提升检测效率、减少检测时间与成本的车载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等,充分体现了我校研究生敢于突破、勇于登攀的创新精神。
疫情期间,我校高度重视疫情中医学教育暴露出来的短板与不足,加快推进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质量保障和评价制度,以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学科联盟计划为抓手,着力提升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为我省医学科学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人才基础。
用好防控成果,集聚研究生教育的最强合力
抗疫以来,师生联手出版各类防控专著、慕课视频、临床标准等13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金标准”;先后向国家教育部、卫健委和江苏省递交专题报告与建议10多项;获两项国家基金委新冠肺炎重大研究专项支持;首倡“疾病转归预测模型”;完成全球首例新冠晚期肺纤维化病人的双肺移植;向委内瑞拉等10国输出防疫经验等。我们将这些防控成果编撰成师生抗疫事迹专著《使命》,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优秀案例和重要资源,打造鲜活生动的专业思想课和“思政金课”,筑牢医学研究生教育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