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月饼的由来
■钟芳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不知不觉间,又是一年中秋时,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月饼的香甜味。中秋是一家团圆的快乐日子。入夜,皓月当空,清辉泻地,当此良辰佳节,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月饼,望着月亮,喝着桂花酒,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团圆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项重要习俗,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情感,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吃月饼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它是先民们祭月拜月时的一种礼仪糕点,与自然崇拜有着颇深的关联,经世代沿传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进入唐代,月饼的名称开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据史料记载,有一年中秋节,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御花园赏月饮酒。当杨贵妃抬起头凝视天空中的满月,开始品尝胡饼时,突然感到“胡饼”这个名字不雅,她说就叫它月饼吧。玄宗皇帝当即下旨:以后,一律将“胡饼”改称为“月饼”。《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由于圆圆的月饼香甜可口,是吉祥和谐的美好象征,宋代以来,很受人们喜爱,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愈发精致。苏东坡有诗赞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当时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酥香美可想而知。
月饼一词和中秋关联在一起的记载出现在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曰:“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则团圆之意。”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沈榜《宛署杂记》记载:“每到中秋,民间多自制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之数百钱者。”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翻新出奇,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节必备品。彭蕴章在《幽州土风吟》中就这样写道:“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时,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工艺越来越高,品种也不断增加。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袁景澜有《咏月饼》诗云:“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寥寥数语形象地描写出古代中秋佳节老百姓在家制作月饼的情形。清人沈兆褆的《吉林纪事诗》则将当时人们赠月饼、吃月饼的风俗记录在诗中:“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乐。”
随着时代的演变,如今月饼的品种和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外形更美观、风味也更多。近些年来,每当中秋,各种保健月饼、无糖月饼纷纷登场,口口清香,满足味蕾,深受人们欢迎。中秋吃月饼,吃的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