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打造新时代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

■苏州大学校长 熊思东

2017年以来,我校以入选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为契机,持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为江苏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坚持思想引领,以初心擦亮育人底色

第一,制度激励。大力推广德政导师制度,聘请政治素质高的优秀科学家和管理工作者担任研究生德政导师,促进导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第二,考核激励。设立高尚师德奖教金,奖励以身立教表现优异的导师,涌现出2位全国优秀教师和感动江苏教育人物。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将师德师风要求贯穿于选聘、晋升等各环节,实行一票否决。第三,榜样激励。老一辈科学家中,90岁高龄的潘君骅院士每天步行上班指导学生,他对教育、科研的赤诚影响着身边每一位后学。年轻教师中,艺术学院教师范炜焱带领22位学生走进大山深处,基于43项非遗项目设计产品500余件。面对新冠疫情,我校204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其中有许多是师生组团出征,病房成为立德树人最好课堂。

坚持改革驱动,以潜心激发育人本色

一是完善导师动态调整机制。2018年打破导师身份终身制,破除资历头衔年龄的限制,全面实行上岗申请制;落实成本共担机制,招生名额向科研活跃度高、学术贡献度大、师生关系和谐度强的导师倾斜。2019年有183名博导未能上岗,477名上岗博导中15%是首次上岗。二是强化导师常态化培训机制。2010年建立全国首家导师学院,根据导师学科岗位特点,制订个性化套餐式课程体系。2018年实行岗前必训,将一次性培训转为持续性导师发展。3年来共培训本校导师1830人次,并承担了全国60多所高校的培训任务,2016年获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三是探索导师组联合培养机制。发挥学校高端人才77%来自海外的优势,鼓励导师与海外同行组建导师组开展联合培养,共有17个国(境)外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去年派出130名博士生至海外导师课题组学习。同时,鼓励导师与知名企业工程师组建导师组开展产教融合培养,已建28个校企协同中心、115家实践基地、413家研究生工作站,近百位产业教授参与研究生培养。

坚持科教融合,以匠心提升育人成色学校现有包含1位诺奖获得者、14位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230余位,省级人才700余位。我们想方设法把优质师资、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一大批学生已成长为科研创新主力军。近3年,学校新增国家级项目1700余项,几乎都有研究生作为主要参与者;2019年刘庄教授和他的5位学生共同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硕士研究生马玮良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更多学生还参与到天问一号、神舟飞船、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等国家重大项目中。我们将大力鼓励导师带领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