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南京林业大学走出帮扶致富新路——
一流“学科链”铺就小康“产业链”
■通讯员 方彦蘅本报记者缪志聪
八月黍成,一年过半。今年夏天,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利用暑假奔走在田野大地:指导林农掌握高产栽培技术,帮助企业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与政府合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现代农林业特色小镇。在决胜全面小康冲刺阶段,南京林业大学鼓励引导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等优势学科专业人才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走出一条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的帮扶致富新路。
“一树”激活一产业
在湖北省鹤峰县巨融林业有限公司办公室里,“叮咚—叮咚”的订单声此起彼伏。这些订单一头连着企业,一头系着农户。“青钱柳茶进入鲜叶高产期,预计全年可为村民带来收入近1000万元。”公司创始人高融介绍说,“多亏了南林大专家,帮我们发现了这棵珍贵的‘摇钱树’。”
青钱柳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果实形似铜钱,集药用、保健、材用和观赏等价值于一身。2000年,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方升佐教授调研发现,青钱柳集中分布在我国中西部高海拔山区,“那里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禀赋优势,种植青钱柳这样的多功能树种,可以帮助当地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方升佐和团队通过技术处理,让原来需休眠两年的青钱柳种子次年发芽;将雄雌花期一致的青钱柳种植在一起,破解了种子空粒难题。团队还利用“密植”方式,使青钱柳个子“变矮”、叶子“变肥”,提高其药用成分含量。
经过不懈努力,2013年青钱柳叶加入国家新资源食品目录。昔日生长于大山深处的青钱柳,如今在贵州黔东南州、江西井冈山、湖北恩施、广西百色、湖南城步、安徽石台、河南商城等地广泛种植,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把“一棵树”做成一个产业,这是南林人的传统。林学是南林大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科之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近年来,南林大科研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围绕杨树、竹子、银杏、杉木等主要经济林树种进行资源培育和成果转化,在中国大地上种下一片片常青“致富林”。
“造血”扶贫增活力
沙集镇位于徐州市睢宁县最东部,这里曾经与苏北大部分的农业乡镇一样,缺乏特色产业。2007年,南林大校友孙寒在上海看到一些非常别致的简易拼装木质家具,买了几件样品带回到老家沙集镇东风村,请来木匠改进设计、加工生产、上网销售。没想到,第一个月就售出十余万元。
在孙寒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在自家院子里办起家具厂。“小作坊”经营几年之后,村民们发现,家家户户生产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大家意识到,产品必须创新才能有出路。
2015年,睢宁县沙集镇人民政府派人专程来到南林大,与该校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南林大家居院从家具产业的层次、市场、前景、设计、原料、结构等方面对沙集镇进行全方位帮扶,利用科技助力激活产业扶贫的“造血”机能。
5年来的每个寒暑假,南林大家居院都组织师生到沙集镇调研指导,为村民们免费开办讲座。学院每年为沙集提供至少10套符合要求的简约家具设计方案,优先向沙集转让最新家具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双方合作举办家具设计大奖赛,共同打造“沙集”家具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如今,沙集镇确立了以家具为主,花卉绿植、特色农产品和小饰品并行发展的“1+3”电商产业格局。全镇网店达1.58万个,电商从业者近4万人。2019年电商销售额超140亿元,全镇1636户4682人全部实现脱贫。
“美丽”带火新经济
春樱烂漫,夏竹消暑,秋果盈枝,冬梅暗香。位于南京市溧水城区约10公里的孔家社区陆家村地理位置优越,适宜发展乡村休闲经济。自打南林大“美丽乡村乡土化景观提升”课题组来之后,他们全方位升级陆家村的空间布局、环境景观,全面改善当地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将原本荒芜破旧的村庄改造为“竹林深处、乐居陆家”的新农村。
最近,该团队又获批一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西北、东北、华北等全国六大区域,构建跨气候带的大尺度村镇植物景观风貌地理空间数据库,以自然植被和群落演替理论为依据,绘制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特色乡土植物景观图谱。
“把‘美丽乡村’建设好,就能释放出‘美丽经济’的内在潜力。”南京林业大学校长、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王浩说,“要通过构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服务业的绿色产业结构,让农民从美丽山水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
风景园林学科是南林大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依托60余年的积淀,近年来,该学科团队致力于乡土化景观改造,将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市的生态园林城乡规划和建设,改善了60余个城市和乡村的品牌形象。
“将学科发展前沿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不仅是大学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现实需要。”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