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育苗静待花开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合力育苗静待花开

——镇江市宜城中学探索家校共育纪事

■本报特约通讯员唐守伦

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每天的清晨、傍晚时分,在镇江市宜城中学的校门口,总能看到志愿前来护学的家长风雨无阻地守护孩子;每逢重大节日和学校的重大活动,也总能看到家长志愿者在忙前忙后。这些温馨感人的场景,已成为宜城中学家校共育的特色风景。学校积极探索家校共育之道,丰富家校共育途径,增强了家校共育的向心力,成为镇江市落地式家长学校试点校。

教师多次深入学生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关心和帮助,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们在积极参与家访的同时,用文字记录所感所想,汇编成《走进以后才知道》家访故事集。2017年,该校荣获丹徒区“家访案例”优秀组织奖,谢涌等6位教师所写的家访故事受到表彰;心理剧《家访前后》获2018年丹徒区中小学“和谐家访”校园心理剧三等奖。朱倓老师谈起学校开展的15次“百名教师进千家”集中家访活动带来的变化,深情地说:“每次家访,我们不仅叩响了一扇扇房门,更叩响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灵之门,让‘宜人教育’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

提升家校共育质量

在镇江市第二批落地式家长学校试点校启动仪式上,教育专家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呼吁家长要学会科学地养育孩子,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随后,该校多次召开家校推进会,向家长宣讲家校共育理论和教育案例,引导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同时,该校还开设家长讲坛,邀请家长分享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并邀请家长参加社团活动,为亲子互动创造更多的机会。疫情防控期间,该校还针对学生频出的心理问题,通过网络开展“一对一”视频家长会和师生交流谈心活动,引导家长和学生科学地处理心理问题。

该校家委会积极搭建学习和沟通的平台,经常邀请家长分享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当八(6)班学生王步凡的妈妈讲起坚持陪伴孩子学习的一件件往事,分享她的家庭教育经验时,家长们报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各班级家委会也纷纷行动起来,开展线下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家长交流读书心得。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实现家校共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自觉接受家长监督

“教育不是家长的孤军奋战,更不是教师单枪匹马地前行。必须让每一名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谈起探索家校共育的经历,校长李文化感慨地说。

在宜城中学,学校定期更新家校联系卡,每学期编印校报《宜中人》和校刊《若水》,并在第一时间将联系卡和校报校刊发到每一名家长手中,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同时,各班通过家校联系簿、校信通、微信群等线上线下渠道与家长保持常态沟通,随时互通学生成长信息。

学校还一直坚持开展家访活动,针对家访中发现的需要给予特别关心的学生,逐个建立特殊成长档案,并组织

“培养专业教师,优化家校共育队伍,是实现家校共育常态化的重要保证。”提到师资队伍建设,宜城中学副校长朱洁深有感触。

在镇江市第一、二期家庭教育讲师培训班上,该校先后有8名教师获得镇江市家庭教育讲师证,朱洁、谭华峰老师还成为丹徒区家校共育讲师团成员。在此基础上,该校又对家校共育试点班级的班主任、家委会代表进行深度培训,提升了家校共育讲师团的总体业务水平。

在宜城中学,每一天都是“家长开

放日”。家长们可随时来校,参与孩子的每一个学习生活环节,了解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情况。于是,学校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家长到校巡查校园及周边环境,就校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提出建议;与孩子共同上一节课,就孩子的上课表现、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观察意见;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就孩子的活动参与度等问题提出观察意见;到食堂用餐,观察孩子的用餐时间、食堂卫生等情况……

为更好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引导更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该校先后出台了多项规章制度,积极搭建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家委会。三级家委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家庭教育工作,商讨家校活动方案。每学年初,该校召开新一届家委会成立大会,有效调动了一大批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学校正在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对于如何深化家校共育,校长李文化充满期待地说,“学校将设立家委会文明监督岗,发挥家委会监督职能,通过家长监督提升学校规范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