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感受数学之美 体验知识再发现
■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大禹山校区) 朱联生
阅读: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重要内容。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近年来,我校着眼于儿童智慧的生长,通过“数学阅读”“数学实验”形成系列化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努力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多变的学习方式,贯穿在数学思维活动课堂的全过程。
学校借助每年的读报竞赛给教师和学生搭建平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截至目前已有近1000人次学生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次,近60人次的教师获得优秀辅导奖。
在中高年级数学阅读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我校还通过数学思维培养的省、市级课题规范引领,为学校数学阅读氛围的创设、师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
实验活动:经历知识“再发现”
数学阅读能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能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如证明思想、知识结构图;也能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或定理等。平时,我校依托《小学生数学报》《数学绘本》等资源,开设“数学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体悟数学之用、发展数学之思、体验数学之趣,进而培养数学综合能力。
2005年,我校成立了“数学思维能力研究中心”,主要成员包括数学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研究中心负责课程的研发、校本教材的建构、数学
阅读书目的推荐等工作。每学期开始每个年级组会由研究中心向学生、家长推荐书单。每一年,我们会组织全体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书单进行修订。
“全国百强报刊”《小学生数学报》一直是学生的好伙伴、教师的好参谋,研究中心通过读报用报形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文化的滋养,在读数学故事中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读教辅中提升解题能力、巩固知识;在读“名师大讲坛”栏目中,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将读报从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将阅读与实践紧密结合。
研究中心从中高年级每班选拔出10名左右学有余力的学生组建年级数学爱好社团,每周集中开展1小时的读报讲报,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会引导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撰写数学小论文。我校每学期不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数学调查,走进生活,体验数学;走进思维,创意数学,把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
数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猜想和推理等数学活动,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理解数学。我校依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围绕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课程内容展开实验,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或探索,将外在的动手操作和内在的数学思考有机融合,深化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培养数学综合能力。
实验中,我们秉承“团队开发、资源共享”原则,在各年级开发、探
索数学实验的素材与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与实施开发内容,在各年级的衔接上形成数学实验的实施策略,定期组织研讨、剖析和反思,阶段性搜集案例,汇编成可操作性的资料,从而探索出小学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是数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主体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活动,将学生分组实施实验。在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借助多种形式来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寻找规律,再通过逻辑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我校有效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开发设计了一些可重复进行数学实验形态的教学内容。本着共同开发、循环使用的原则,我们在一至六年级均有教师参与实验。每个年级组定期组织实验活动,每个月每个年级安排1节数学实验课,每周都会有数学实验的教研活动。“接力式”实验后,我们将案例汇编成册,以便其他教师使用,促进教学的新颖和课堂的高效,从而形成可行性的研究资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