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近年来,扬州市邗江区着力构建“FLOW教师研训体系”——
打造教师成长“加油站”
■本报通讯员田文荟王久平
雏雁展翅,乡村教师频频获奖
8月11日上午,扬州市邗江区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代表在区教师发展中心五楼录播教室,围绕“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进行研讨。邗江实验学校教师汤寅颖讲述自己“学思善创,方能致远”的成长历程,美琪学校、维扬中学与甘泉中学3位教师分别展示三节风格各异的微型课堂。在分组交流环节中,教师们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场听课教师们收获颇丰。
这次暑期研讨是邗江区近年来大力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的一组镜头。从“雏雁工程”到“幸福教育理念下的FLOW教师研训体系”,在不断完善的教师研训体系引领下,邗江区优秀教师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我们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与‘雏雁工程’等形成雁阵效应。”邗江区教育局局长何云峰说,区教师发展中心分层分类推进队伍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实施不同研训项目,如面向入职初期的新教师研训、发展期的班主任管理研训和全员教师研训、成熟期的“未来名师”“未来名校长”工程、高原期的“骨干教师大显身”工程等。
当前,2020年度新教师招聘工作正在进行,邗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已经开始筹备新教师入职“开学第一课”,这是每位新教师不可或缺的研训内容。
每年“开学第一课”何云峰都担任主讲人。他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给新老师的“职业蓝图”搭好框架,布上底色,引导大家“博览与精读并重”“记录与反思同行”“理论与实践结合”。“新教师是一张白纸,我们要引导他们走先‘升值’再‘升职’、先站‘住’再站‘高’,先‘仿造’再‘创造’的专业成长道路。”何云峰表示。
就这样,俞春霞重启了“漫漫求学路”,“雏雁工程”给了她撬动未来的支点。培训期间,教师发展中心为她配备了导师,点对点指导。接二连三地摘金夺银,增强了她冲击省级比赛的信心。“师傅张斌给了我很多指导,让我的教研能力迅速提升。”张斌是邗江区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他说,师徒结对不仅让徒弟成长,为师者也从中收获颇多。
俞春霞的改变是邗江区教师成长的一个缩影。该区教师发展中心引入美国学者提出的FLOW概念,引导教师自为、幸福地发展;同时进一步挖掘内涵,将成就感、自由度、选择性和整体性4个词语的英文首字母组成新的FLOW,确立具有本土特色的“FLOW教师研训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置多维度、全方位的研训内容,建成全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行政决策参谋中心、教师进修培训中心等“九大中心”,教科研训功能高度融合。同时,中心还整合基层学校的资源,提出“名师团队+学科基地”的四位一体培训模式,借助学科教学基地、省市课程基地等,推动研训开展。
师训智库,好老师离不开“好老师”
分层分类,打造个顶个成长链
“雏雁工程”让青年教师展翅翱翔,“领雁工程”则全力打造领军人才高地。
好老师的培养也离不开“好老师”。近年来,邗江区高度重视教师发展中心研训队伍建设,对标、选齐、配优各学段各学科专任教师。“中心现有专任教师42
名,专业涵盖中小幼各级段各学科,大部分研训员都有20年以上的一线工作经历。”邗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冯长宏介绍说,研训团队就是邗江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智库。
邗江区教师发展中心的“FLOW教师研训体系”包括育德、学法、培能、养心等模块,分别指向“道德力”“参与性”“自由度”“成就感”等维度,融合教师专业素养与个人素质。同时,在对教师研训成果进行评价时,邗江区不但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关注研训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协作性等,形成了教师研训的多元评价机制。
该区教师发展中心还鼓励各校依托校外专家和高校科研资源,打造教师发展平台。如梅岭小学西区校的“新儿童教育”,充分发挥新儿童教育秘书处和全国新儿童教育联盟校的资源效应,并借力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为新儿童教育教师团队提供有力的专业引领和学术示范。
“日渐崭露头角的教师,是邗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和希望所在。”何云峰表示,今后,区教师发展中心将继续发挥核心功能,把人才“扶上马”“送一程”,让每名教师都有发展的舞台和成长的空间。
教师生涯的前10年,俞春霞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把书教好”。然而,囿于环境和条件,每天两点一线地备课、上课、改作业,她慢慢感到自己“很封闭,眼界不宽,对未来发展很迷茫”。
幸运的是,2014年,俞春霞搭上了邗江区“雏雁工程”的首班车。开班仪式上,她头一回听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那时,我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