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成为教育家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校长如何成为教育家

■建湖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谷诗新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纵观世界各国的校长,虽说不一定都是教育家,但确实有许多成为教育家,比如中国的陶行知、德国的第斯多惠、前苏联的马卡连柯、日本的小原国芳、英国的尼尔、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比较这些校长教育家,他们的成功之路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勤于思考。这些校长学识渊博,能够熟练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且及时记录自己的实践,积极思考创新的可能,提出自己的教育学说,撰写教育论著。而教育学说和教育论著是成为教育家的必要条件,比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论、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论”“教育改造论”等,他们的教育论著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教育假设与实践成果。可以这样说,没有属于校长自己教育思想的论述,是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

勇于实践。这些校长都是教育实践者,并非高高在上的“指导员”。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几乎都在中学的教育教学中度过,在帕夫雷什中学20年,既当校长,又做教师,还担任班主任,他对自己提出“三到”要求,即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精神世界》《中学教师集体》《帕夫雷什中学》等教育专著,都是他到教师、学生和教学中的记录,也是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升华。马卡连柯、陶行知、小原国芳等教育家,他们一生也几乎没有脱离教学一线,都踏踏实实地参与教育实践。

善于实验。校长教育家论著和学说中的新见解、新思想的来源,除了教育实践,还有深入而持久的教育实验。比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论著《一二年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教学与发展》,是他通过20余年持久实验而得出的教学和学生发展关系的结论。保加利亚教育家洛扎诺夫在16所实验学校,对5000多名学生进行实验,发现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成倍提高,并据此研究提出“暗示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的教育判断,是他和他的同事们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后提出的。可见探索新的教育途径、提出新的教育学说、验证新的教育思想,离不开教育实验。如果校长总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敢、不能进行教育教学实验,或者即使实验,也是浮光掠影,单凭原有经验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无法使实验转化为自己的学说,当然也无法成长为教育家。

敢于变革。许多校长教育家同时也是教育变革家,比如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现代教育过于呆板,培养不出未来新世界的建设者,提出用“自由教师”“自由教育”“自由学校”来培养“自由人才”,并在萨默希尔学校进行系列改革,废除入学和毕业测试,以感情教育代替以前传统的知识教育,由此成为英国的教育改革家。再如美国教育家康南特的“综合中学”、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工读结合”的要求,都使其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因而教育家起步于教育实践,孕育于教育改革。

乐于动笔。撰写论文、著书立说是成为校长教育家的基本功之一,比如《小原国芳全集》有48卷,《马卡连柯全集》有7卷,胡晓风编著的《陶行知教育文集》收集的陶行知教育论文就有207篇。其他的校长教育家都是一边实践实验,一边思考总结。

俄罗斯优秀校长评选标准中有这样一条:每一位校长都应该是一位教育家,肩负教育使命,心怀天下教育,而不只是止步于管理好一所学校,要关注教育的前景和未来,关注整个民族、整个世界的教育事业。了解校长教育家的成功之路,并不能保证使每一个校长都成为教育家,但可以使校长具有教育家情怀,能够在学习、思考、实验、行动中,寻找教育的真谛,进而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