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撕掉座位的“标签”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请撕掉座位的“标签”

■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徐天云

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提高,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效益稍好一点的单位,开始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但一批人住上单元房后,就流传出一段顺口溜:三楼四楼厂长书记,二楼五楼科长会计,工人阶级顶天(六楼)立地(底楼)。于是,楼层的“标签”成了一些人的糟心事,部分住上相关楼层的人竟无乔迁之乐,倒有委屈之怨。

与此类似的是学生的座位安排,少数班主任的不当做法加上部分家长的猜疑,竟给教室的座位贴上了“标签”:前排是好动学生的座位,最后一排是调皮学生的座位,边边角角则是学困生的座位,中间的便是关系生和优等生的座位。

如此一来,本是简单的座位问题,常常会刺激家长,甚至引起家长的过激反应。特别是起始年级,家长更加注意孩子的座位安排。如果孩子被安排到教室的敏感位置,家长会认为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己的自尊心也受到伤害,于是就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班主任,提出调整孩子座位的要求。

我们注意到,少数提出调整孩子座位要求的家长,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视力问题、听力问题或其他需要特别照顾的理由,但其中隐藏着的其实主要是不满意座位“标签”的心理纠结。这样的家长,往往是带着情绪来的,就会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这种情况成了令班主任棘手的问题。

如何解决好学生座位的安排问题?我认为,先要“釜底抽薪”,撕掉座位的隐形“标签”。

公平公正之心是治“病”的良药,光明磊落的行动是最好的证明。在座位安排上,班主任必须以关爱全体学生为出发点,认真了解全班学生的身高、视力、听力状况,设计好座位安排的原则与流程,真心实意地为每个学生选择最理想的座位,杜绝人情座位、关系座位。比如开学初,先以身高为准,前矮后高,排出初步的班级座位安排表,然后查找出个头高、矫正视力也不理想的学生,或个头高、听力有特殊缺陷的学生,靠前、靠边安排,既照顾到他们视力、听力的特殊情况,又避免他们的高个头挡住后面学生的视线。

经过教师精心布局的座位安排,最好能提前征求家长代表意见,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加以修改,在家长代表的见证下执行。这样公开透明的座位安排,应当能够消除部分家长的猜疑之心,走出座位“标签”的阴影。

若要做到班级座位问题上的长治久安,不让被撕去的“标签”再贴回来,教师更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关心教室“边远”座位上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注、更精准的帮助、更热情的鼓励,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班集体的温暖。

当然,学生的身高、视力等情况是会不断变化的,座位的调整也应该是动态的。学生座位不仅是教室的一个平面坐标,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心理。认真合理地安排学生座位,能够改善班级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化解家校矛盾。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及时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的困难与需求,主动而谨慎地帮助学生安排好座位,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请撕掉座位的『标签』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34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6%的受访家长为孩子的班级座位问题烦恼过,66.6%的受访家长认为座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大,71.1%的受访家长认为有必要担忧孩子的座位问题。那么,作为班主任,该怎样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才能消除家长的焦虑?

学生座位如何安排更合理①

传统排座位的方法一般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视力的好坏,抑或与学习成绩的情况来搭配。事实上,这样简单的方式,既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也错失了一次教育的契机。家长和孩子心里都有一杆好座位的“秤”,孩子喜欢跟谈得来的同学坐在一起,家长则希望孩子能坐前面一些,并且能跟优秀的孩子坐在一起……

然而,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满足所有的家长和孩子,很多班主任都为排座位而困扰。仔细一想,其实也不难——过程尽心尽力,结果用心用法。在安排座位时,尽力做到公平合理,让大部分孩子和家长满意,事后用我们的真心去换取信任。利用好排座位这件事,就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

对班主任而言,班级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座位的合理安排,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催化剂”。一般情况下,我在安排座位时,会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尊重。考虑学生个子、视力、成绩等因素安排座位,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还可以再进一步,给学生一个星期的“试坐期”。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座位不满意,这一周可以去找同学交换同桌,前提是不影响彼此,大家都愿意。这样处理看似繁琐,事实上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教师只需要等待结果,整个过程更加体现了民主与尊重。另外,孩子们这一周的观察、思考、协调,何尝不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能力的机会呢?

第二,助学。班主任的初始安排和学生的自我协调之后,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待合适时机,班主任协同任课老师,听取同学们的意见,还要做些有利于大家互助互学的调整。将过于活跃的同桌,或者学习能力都一般的同桌调开,告知他们调整的原因,与他们一起找到相对合适的同桌。这个过程务必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出发点,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与他们进行沟通,孩子们定会欣然接受。

第三,抱团。座位的微调,尽量保证前后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的综合水平相当。每个小组相当于一个小团体,小团体里要有优秀生、中等生和潜能生,并且每组要选一个组织和协调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小团体旗鼓相当,在日后的学习竞赛中才会产生比拼的动力,才能更好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第四,轮换。座位的安排还应该定期轮换,如果班级孩子多,至少要保证小组位置的轮换。一周或两周更换一次,第一组挪至第二组的位置,第二组挪至第三组,以此类推,最后一组就坐在第一组的位置上。定期轮换,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公平,而且也能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即便班主任竭尽全力地安排学生的座位,依然不能避免家长和学生提出一些额外的要求。这时候,班主任首先要有自己的原则,不可轻易失去自己的判断;其次,要注意安抚这些家长和孩子的情绪,让他们体谅班主任的良苦用心。

如何安排学生的座位,也是一门艺术。座位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班级的课堂氛围,甚至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因座位问题而引发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微妙变化。要知道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和谐关系,将直接决定班级的凝聚力,所以事后的安抚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座位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安排座位除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头高矮、视力好坏、自控能力强弱、互助能力高低等个性特点,还应充分尊重学生,不随意指定座位。同时要邀请学生一起监督,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安排座位时,不仅一点也不徇私,还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此便营造了一种和谐民主的班级气氛。魏书生还认为,要把选择座位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同桌,自己监控自己。这不仅充分信任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更对“座位”这一教育资源实行了合理配置。当然,自主不是随意,它需要合理的前提,比如彼此自愿、和平商议、老师裁夺等。如此,多数学生会找到自己的最佳搭配,学习情绪自然高涨,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